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爱南音 寄情琵琶制作一辈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泉州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南安市石井镇杨山村,今年76岁的李进杰,远近闻名。这不仅因为他会弹唱南音,还因为他精通一门鲜有人会的手艺——南音乐器之一的琵琶制作。老李说,他希望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更希望把南音这一音乐精粹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因爱南音移情学制琵琶
    确切地说,老李家是在杨山村锦堂自然村。在这个小村庄,要找到他家很是容易,你可以寻着琵琶声而去。近日,记者就是这样找到老李家的。一进屋,就看见老李在给一把还没上漆的琵琶调音。“这是刚做好的,先试试音。”
    老李家最显眼的,是厅堂墙上挂着的各种乐器,有琵琶、洞箫、二胡等。而在前厅回廊约5平方米大的地方,摆放着抛光刀、锯饼、电钻等木作工具,案头上还有各种小工具,墙壁边则靠着一排刚“出炉”的琵琶,这就是李进杰的“工作室”了。
    老李告诉我们,他与南音结缘是在1960年。那一年,22岁的他开始学习南音,虽然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停止,却从此爱上了南音。27岁的时候,他将对南音的这份热爱用另一种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学习制作琵琶。
    “刚开始都是‘借’别人的乐器模仿着制作。”老李说,“后来,因为我是木匠,又会南音,于是,有人琵琶坏了,就会送过来让我帮忙维修。这时候,我就会研究它的构造,过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制作。”
    
    40多年制作琵琶近千把
    “学后,才知道,制作南音乐器并不比学南音容易。单所需的工具就有几十种,包括锯子、斧子、刨刀、电钻等等。用到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声学、美学等方面,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其严谨,任何疏忽都会影响乐器的音色音质。”
    老李做得最多的南音乐器是琵琶。提起制作过程,老李如数家珍。他说,制作一把琵琶需要经过选材、开模、盖印版、装凤头、安音位、刨光、上漆等步骤,其中选材是基础。“制作琵琶的最佳木料是杉木,杉木越坚硬越好,不厚实的质地差,音质就会漂浮,不好听。”
    “每次买材料,他都要亲自去。”一旁,老李的儿媳妇说道。她说老人一般都到泉州市区买材料,她和丈夫觉得近些年老人家年纪大了,心疼他,不想让他跑那么远,几次提出帮老人购买材料,可老人家就是不肯,坚持要自己去挑选。“有时候去了一整天回来两手空空说是没买到好材料,说宁缺毋滥,真拿他没办法!”
    老李听了,笑着说道:“每块原料制作出来的琵琶都不一样的。”
    木材选好,接下去就是开模。“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模腔就是音箱,挖得浅没声音,挖得深有杂音。只有刚刚好,声音才能清脆好听,因此必须根据每块杉木的形状和大小来制作。一般的标准是覆手深度3.5厘米左右,月形的出音孔则要2.9厘米深。”
    
    “制作的过程很辛苦,但一把好琵琶的诞生,就是最大的安慰。”老李说。
    到如今,老李制作乐器已有40余年,其中以琵琶居多,近千件。由于老李的精益求精,加之价格公道,他制作的琵琶,以及其他乐器深受欢迎。除了南安,厦门、漳州、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的南音爱好者都经常慕名前来定制。
    更难能可贵的是,老李对自己制作的琵琶,并不以赢利为目的。在当地流传着一段佳话:七八年前,厦门同安区有一个小孩对南音很感兴趣,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直未能如愿。老李从朋友处得知此消息后,立刻委托朋友给孩子送去了两把琵琶。
    而记者也了解到,老李制作的琵琶,售价只是市场同类产品价格的一半甚至更少。对此,老李是这样说的:“琵琶有价,兴趣无价。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琵琶,喜欢南音,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