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古筝演奏者王钰 阅读提示她6岁开始接触古筝,未满8岁便荣获全国古筝大赛特等奖,从此走上了专业学筝之路,10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去年,她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曲演奏比赛,并以12岁的最小年纪获得古筝少年组金奖,也因此有机会在河南大学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筝乐演奏会。 她就是13岁的开封女孩王钰。 4月25日晚,以“感恩·回报”为主题的白桐曲—王钰筝乐演奏会如期举行,这是王钰人生当中的首场个人演奏会。《汉江韵》、《粉红莲》、《百花引》、《白桐曲》等8支风格迥异的曲目,是王钰对自己多年来学习成果的汇报。其精湛的古筝技艺、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更是让座无虚席的现场掌声不断。 日前,大河报记者探访了王钰的古筝追梦之路。 “一见钟情”两年后走上专业学筝之路 初见王钰,长相甜美的她,一袭白衣,长发飘飘,笑起来亲切可人。坐在古筝面前,她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灵巧且修长的双手不断在琴弦上流动、跳跃,抚起了时而舒缓流畅、时而急促深沉的乐音。 “弹古筝的时候,她文静内向。在学校跟同学在一起时,却活泼好动。不同的时候,她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自己。”王钰的妈妈王玲对记者说。 提起王钰学习古筝的原因,王玲说:“当时王钰才6岁,正在读幼儿园大班,她所在的幼儿园门口有很多培训乐器的机构。有一次,王钰进到一家培训机构,看见古筝就要求学。”一开始,王玲只是觉得孩子喜欢,“喜欢就让她学,我也没想太多”。 2008年,王钰开始跟着开封专业的古筝老师马杰学习。2009年10月,王钰在全国第三届“小演奏家”古筝大赛中,以97.46分的最高分荣获少年组特等奖,这也是那届比赛唯一的特等奖。 “就是这次比赛,成为王钰学筝生涯的转折点,她不仅得到了评审团执行主席、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望的青睐,而且从业余走上了专业的学筝之路。”王玲说,当时周老师对王钰的评价也很高,说她的手法讲究,音准、节奏准确,对音乐的理解不太像是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所能做到的。 辛苦“跑学”从古城开封考入央音附小 得到专家的肯定后,家人和老师都对王钰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思考。从此,王钰在妈妈的陪伴下,开始了辛苦的“跑学”生活。 “那时候真的挺难,几乎每周五都要坐上一夜的火车赶到北京,在老师家学完古筝,再坐一夜的火车赶回开封。”时隔五六年,王玲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乘坐的火车列次,“1488还有1303,那时要坐夜车,车厢烟味儿特别重,王钰是逢‘跑学’必感冒,导致当时鼻炎也比较严重。” “因为跟了专业老师,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那时候不弹曲子,只练基本功。”王钰回忆道,才开始接触古筝只是觉得它的声音优美动听,可是单纯练习指法等基本功会让人觉得很枯燥。 2010年的冬天,王钰在阳台上练习“快四点(一种古筝技法)”时被妈妈吵哭了。“老师要求练基本功时,要‘先唱再练’,也就是先动脑子唱出来,再动手弹奏,这样才会越来越好。如果不唱直接弹,不但不会进步,久而久之会反应迟钝。”王钰说,因为自己嘴皮子慢,还没唱好就开始弹了,“所以妈妈就吵我,说我‘找不到感觉’,一定让我唱好再弹,不然就不要弹了。当时妈妈有点恨铁不成钢,最后我被她吵哭了。” 聊起往事,王玲感慨良多,“那时候王钰小,每次‘跑学’,我都要在课堂上记笔记、录像,回家后再把录像刻成光盘反复看。所以她不用心,我会觉得这么辛苦收获不了啥,会生她的气。” 王玲说,那时候真的很不容易,有时候觉得坚持不住了,就劝她放弃。“当时认为我们不选择这条路,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我有点喜欢‘唱反调’,妈妈越不让我干啥,我就越想干。”虽然觉得枯燥,但是王钰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倔强。 终于,王钰在201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四年级,从此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她频频参加国际大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感恩·回报个人筝乐演奏会在家乡奏响 2014年10月,王钰参加了由中国文化部举办的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曲演奏比赛(文华专业艺术院校奖),以12岁的最小年纪获得古筝少年组金奖,成为新一代少年古筝演奏者中的佼佼者。也正是这份荣誉,让王钰有了在河南大学举办个人筝乐演奏会的机会。 “一台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泡桐(也叫白桐)是制作古筝面板的最佳材料,其中尤以兰考县的泡桐为最佳,当年焦裕禄在兰考县治沙时种的就是泡桐。”王钰的爸爸说,这次王钰个人演奏会上的主打曲目就是由周延甲老师作曲、周展老师改编的《白桐曲》,这首曲子就是为了缅怀焦裕禄所做,属于河南音调,这次也是改编后的首演。“王钰是开封人,演奏会又是在家乡举办,所以就以‘感恩·回报’为主题。” 采访最后,王钰告诉记者,“我觉得弹古筝很有意思,我特别喜欢。如果不学古筝,当我心里难受的时候,就可能会用一种暴躁的方式发泄情绪,但是有了古筝,我可以通过弹奏它来调整情绪。古筝像大白一样守护着我,它是我的大白,我也是它的大白,我不可能放弃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