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一杆杆长号震耳欲聋;一支支唢呐宏亮动听。这长号、唢呐声响遍了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激荡着每个人的心扉。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呐,不但吹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而且吹响了中华大地。人们一提起子长唢呐,个个翘指称赞:“神!吹得真神!” 子长唢呐的历史悠久,代代相传。长期以来,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的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虽少,但乐器声音宏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大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助兴。 旧社会,吹手地位低下,鄙称“龟子”,含有操此业者下等人也之意。因此,人们不与吹手结婚,不和吹手一块坐席吃饭。但实际上,“龟子”是“龟(读qiu)兹”的转音,是说这种乐器是从古代西域龟兹国传来的,也可视其为“洋货”,不过是千百年前传人的“洋货”。到如今,早就沾满高原的黄土味了。子长人爱闹红火,自然就少了世俗,不把吹鼓手视为下等人。这样;吹鼓手的家族也就世世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子长唢呐队伍迅速发展,唢呐吹奏者由原来的100多人发展到800多人。唢呐的吹奏、表演艺术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演奏形式上,从原来的五人一组,发展到二三百人带动作的大型集体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规舞台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钹、锣(疙瘩锣)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水钹、小钹、手碗、京锣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的只吹传统曲牌,发展到曲牌、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场合恰当吹奏的境界。 唢呐 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宏厚,粗犷悍实,热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大,透气力强,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似乎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它的艺术魅力很强,男女结婚时的前奏曲《大摆队》,使人耳发热,脸发烫,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顾一切地跳起来。人亡而葬时,一曲《苦伶仃》,使人怅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绪。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其如泣如诉,其余音震颤,怕是令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也会揪心裂肺。当然人们听了这样的悲曲之后,也会化悲痛为力量,力争奋发有为。 为了挖掘、发展陕北唢呐艺术,子长县于1984年成立了“子长唢呐协会”,从此,唢呐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了。举办培训班,进行唢呐比赛,涌现出了薛守高、薛增山、常体音、焦养亮等很多吹奏高手。1985年以来,先后应邀参加了《童年的朋 友》《羊马河战役》《北斗》《火种》《三鼓催春》《延安之声》等电影电视的拍摄。参加延安地区秧歌调演五次,次次获奖。甘肃省音像出版社出版了曹志富整理创作的《陕北唢呐,喜庆套曲》音带,发行全国。1992年,子长唢呐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唢呐大赛,并获表演三等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