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声音是一种绝美的享受,而制造声音,成为了古人探索发现的乐趣,继而发明了各种乐器。收藏古代乐器,除了要了解古代音律等知识外,了解不同时期乐器的材质、种类、功能等也非常关键。 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实习生 卢远芳 “长思”青铜编钟 西周 周穆王时期 乐器 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 高38.5~48厘米,铣宽25.4~27.5厘米,重6.7~20千克 圆甬,有旋,旋上干作方形,腔体较阔,枚、篆间距较大,钲部与枚四周分布乳丁。 钟始见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奏响在当时贵族举行的祭祀、宴飨等活动之中。青铜钟一组数枚,形状相同,大小相次,此即编钟。与音域的发展过程相关,编钟的组成数目由早到晚不断增加。在周礼之中,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编钟的数目、悬挂方法各不相同。作器者长思正值西周穆王之时,其墓中还随葬4尊青铜鼎、2尊青铜 等礼器。据周代用鼎制度,作器者长思的爵位应为“士”。 骨哨 新石器时代前期 河姆渡文化 狩猎工具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长6~10厘米 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还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用以调节声调。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其中鹿科动物居多,仅鹿角即有400多件,可知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类。河姆渡氏族获鹿丰厚,与骨哨的使用关系甚大。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吸引异性,伺机诱杀。 虎纹青铜钲 战国 蜀 行军节鼓乐器 传四川省新津县出土 高39.3厘米、铣距13.5厘米 该钲柄较长,器身正面刻有虎纹、树纹和巴蜀文字,是典型的古代巴人和蜀人使用的器物。巴、蜀是今四川省境内的部族,巴在今四川省东部地区,蜀在今四川省西部长江上游以北地区。蜀在春秋末年已有发达的农业,战国中期迁都于今四川成都,成为“戎狄之长”。巴、蜀受秦楚文化的影响很深,在青铜器上铸刻虎纹、于纹、花蒂纹,则是本民族风格的体现。 虎纹石磬 商 打击乐器 1950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妇好墓中出土5件长条形石磬,制作比较精细,磬身上分别刻有文字和鸮纹,其中有3件,均为白色,泥质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编磬。这件虎纹石磬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纹,据测定此磬已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 龙纹玉磬 清 通长74.6厘米、宽27厘米、厚3.4厘米 宫廷乐器。由巨幅和阗玉琢制,玉质呈墨绿色,纯净光润。磬一面饰描金云龙纹,中部描金篆书“特磬第六仲吕”、“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另一面饰描金二龙戏珠纹,中部描金篆书乾隆帝御制诗。 乾隆红漆描金云龙纹排箫 清 通高34厘米、最宽37厘米 宫廷吹奏乐器。遍体髹红色光漆。上部排列十六根吹奏管,直通到底,每管代表一个音,上标有音律名称,从左到右依次为“倍夷则、倍无射、黄钟、太簇、姑洗、宾、夷则、无射、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大吕、倍应钟、倍南吕”。下部一面绘两条相对云龙纹,正中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另面绘二龙戏珠纹。纹饰及文字均用金粉描绘。 青铜编铙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打击乐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同时出土一套5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唯大小依次递减,可以演奏出不同音阶。最大的一件,通高14.4厘米、重0.6千克。最小的一件,通高7.7厘米、重0.15千克,口内壁铸有“亚弜”铭文。商代晚期,在湖南、江苏、福建、浙江等越人的活动地区,还出现一种大铙,形体高大厚重,最大的高达1米、重200多千克,一般单独使用,敲击时声音宏亮。 兽形铜鎛 春秋 乐器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高86.2厘米 与此同时出土的铜器已知的有钟、鼎、鬲、簋、壶、盘和兵器、车马具等,共百余件,推测出自一座大墓之中。从墓的随葬品看,可能是郑国诸侯的墓葬。郑是周宣王之弟郑桓公的封国,初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周幽王时,桓公见西周将亡,将财产、家属等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后,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后渐衰弱,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 陶埙 商 吹奏乐器 1951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出土 这三件陶埙,一大二小,大的高7.3厘米,均为黑陶,平底,大腹,顶部有吹口,腹上有五个音孔,吹奏时依按孔不同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阶。 铜錞于 汉 西汉 打击乐器 传四川省成都市出土 高59厘米 秦汉时期,今四川地区的经济、文化已高度发达,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历史上曾在这里产生并得到长足发展的巴蜀文化虽然逐渐与全国统一的汉文化相融合,但其灿烂辉煌的尾声依旧可寻。这件铜錞于,为虎钮,肩部膨出,腹部为椭圆直筒形,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蜀人或巴人遗物,为了解古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五铢钱纹铜鼓 汉 195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县出土 通高57.2厘米,面径90厘米,底径87.5厘米 此鼓由鼓面、胸、腰、足4部分组成。鼓面大于鼓腰,有面檐伸出鼓胸之外,腰部收束,以一道突棱与足部分界,足部略向外扩张。胸、腰间铸有鼓耳,可系绳悬吊。鼓面边缘环铸6只蹲着的青蛙,中心有12角光芒体。鼓面和周身间饰五铢钱纹、水波纹和云纹。 青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象征财富和权力的重器,可作典礼乐器、战争军鼓,也可用于贮存财物和放置尸骨。此青铜鼓鼓面及周身所饰五铢钱纹,系汉代中原地区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表达了人们祈求富贵的美好愿望,说明当时西南各族和汉族在经济交往、文化融合上的密切关系。 (本版文图来自国家博物馆官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