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 , 王庭臣的父亲带他见了一位习琴的朋友,因天资聪慧加后天的好学,父亲的朋友觉得 " 恩,是块好料子 ",便从此走上匠人之路。那年,王老 16 岁。这一玩二胡就是七十年。 王老在介绍琴杆的材质。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多以檀木,乌木或红木,一般乌木较多。王老制作的多以丝竹为主。 现如今老先生 80 多了,耳朵有点背,采访时说道学艺及后来上海开琴店再到回到安徽,满面红光的手舞足蹈着,精神劲完全不像耄耋之年。 " 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制作二胡了,没事还能拉个小曲儿 " 老先生抚摸着家什,家里挂的,皮箱里收的都是他精心制作的二胡,六角的,八角的,丝竹的,红木的," 不起眼的,皮子差的也就 3、500,音质好的,老红木的那可得好几万。" 别看小小的木片,这可是上好的老红木,六角琴筒的其中一片,是个老票友多年的老伙计,如今稍微有点破损,老王用心的在加固清理。 合肥且不说,安徽来说王老做的琴一直都是 NO.1。 带过三个徒弟,但都学艺不精,而且制作二胡这手艺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没有市场,这点老先生有点遗憾 " 倒不是说学不好,只是自己也是一直在学习,没有教好徒弟,惭愧啊。人家学也想混口饭吃,就随他去吧。" 匠人之路是漫长的,退休后老先生仍然身居简室,抽个烟,拉个二胡,时不时一帮票友老伙计还找他维修和制作,倒也乐呵。 聊到兴起,王老拿出珍藏的一把二胡,悠悠的拉起琴弦,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一堆外行人看不懂的家伙什,都是王老一辈子的心血,每个二胡的背后,都诉说着一段故事。 老人在介绍好的二胡如何鉴别,从筒,皮,杆,轴,弦,弓,千斤的选材再到背后复杂的制作。 常用的家伙随处都是,刻满了时光的印记。 修复六角琴筒,须得按号拼接,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震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 记者 王路 余志刚 图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