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把一夜分做五更,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叫打更。我们徽州各地,无论城镇或乡村,历来有打更查夜巡逻、防贼防火保一方平安的传统。 打更常为一人一班,打更安排在冬季,因天气寒冷烘火取暖的人多,万一大意将酿成火灾。打更时间一般从晚上九点(即戌时)开始,一更一打,夏季天热,人们睡得较迟,又远离火患,很少有打更的。 打更者肩脖插一盏马灯或灯笼,胸前腰间系一只梆子(用一段掏空内心的棕榈树,或者用一截两侧凿通一条槽的毛竹筒制作,敲起来声音脆响)。左手提一面铜锣,右手握锣槌和梆棍。敲打时有节奏感:“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笃哐——!”这“哐”便是最后一记锣声,敲罢梆子打完锣,打更者的“台词”早已烂熟在胸,张口就来:“各家各户,火烛小心!水缸满,灰缸浅,人人小心无火险!”接着又是一通梆声:“笃——,笃——,笃笃笃——,笃笃笃笃哐——”!“门栓好,窗关好,小偷毛贱无空找!”有的打更者还现编一二句起居有常的保健知识,如:“早早睡,早早起,眼睛鼻子都欢喜……” 无论是寒风呼啸的子夜,还是雪花飞舞的凌晨,忠于职守的打更者就像一位捍卫平安之夜的忠诚卫士,在雨雪中穿行,在寒风中守夜。阵阵梆声,催熟千家万户温馨的梦乡;一盏马灯,剪开漫漫夜幕迎来晨曦黎明。 如今辛勤的打更者已成为赶不上时代列车的“落伍者”,他们追撵着社会前进的巨轮,被其抛在车后,在我们的视线里渐渐远去,远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