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与祝寿 生日是人来到世上的纪念日,对本人具有特别的意义,因而庆贺生日颇为流行。而向别人祝寿,则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项内容。 在我国为别人祝寿,即“上寿”的风气开始很早。金文中就有多种写法的寿字出现,说明商周时期已有了祝寿的活动。但当时祝寿并不是固定在出生纪念日。普通平民何时把祝寿与生日联系起来,因缺乏记载已难确考。不过据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九考证,封建帝王确定在生日举行大型祝寿活动是始于唐代。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唐玄宗置酒宴招待群臣,庆祝自己的生日。宴会后,尚书左丞相源乾曜〔yao要〕、右丞相张说率文武百官上表,请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为“千秋节”。此后唐朝皇帝不但在生日祝寿,而且除德宗外,都为生日取了专用的名称。如肃宗生日叫“天成地平节”,武宗生日叫“庆阳节”,宣宗生日叫“寿昌节”,昭宗生日叫“嘉会节”等等。唐代自玄宗始,每逢皇帝生日都全国休假三日举行庆祝活动,“朝野同欢”。在京城,群臣向皇帝祝寿,献上甘露、醇酎〔zhou宙〕和“万岁寿酒”。各道节度使为博得皇帝欢心,则献上大量珍物宝玩。京城以外的官吏百姓也要“作寿酒宴”,庆贺皇帝的生日。宫廷与民间的风气是互相影响的,源乾曜等人不会是突发奇想而上表;“千秋节”确定后民间也不会不受感染。因此,可以说,至少在唐代祝贺生日之风已经兴起。 据《宋史·礼志》载,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一月,宰相王旦生日,宋真宗诏赐羊30头、酒50壶、米面各20斛,并允许摆宴、奏乐,大加庆贺。除宰相外,宋代亲王及皇帝宠爱的高级官僚每逢生日,皇帝都赏赐礼物以示祝贺。由于封建帝王的倡导,上行下效,各级官僚借送生日贺礼之机拉关系、交权贵,在宋代成为普遍的风气。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在奸臣秦桧擅权时,“四方皆以其生日致馈。其后州郡监司率受此礼,极其僭侈”。以至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为煞僭侈之风,宋高宗还曾下诏,禁止在职官吏过生日收贺礼。但从各种文献记载看,这道禁令并没有起太大作用,其后送生日贺礼之风仍然盛行。宋代除生日送财物外,还有生日献诗词的风气。大文学家苏轼《东坡全集》中就有多首祝贺生日的诗,如《表弟程德孺生日诗》、《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柱杖为寿诗》等。明清时期,还有以绘有寿星的画轴作为生日贺礼的。不过,据《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九载,当时风气是“只受文字,其画却回,但为礼数而已”。而且画轴常常并不打开就退回,故而还出现了“无寿星画者,但有它画轴”,就用“红绣囊缄之”以滥竽充数的现象。《十驾斋养新录》就记有这样的事例。当时有一名叫王安礼的州官过生日,其属吏依照礼节送上许多画轴。王安礼忽然心血来潮,命令将所有的画轴均启封,展开挂在厅堂中,以显示生日之隆重。但当他兴高采烈地率领众来宾参观这些礼品时,才发现画轴中有画着佛像的,有绘着鬼神的,更有甚者图上竟是两只猫,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祝寿一般是在生日当天,家属及宗族、戚友都要行拜礼并颂念祝贺言词,故又称为“拜寿”。也有在前一天晚上就去贺寿的,称为“预祝”。如有人在生日的第二天前往贺寿,则叫做“补祝”。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古代还盛行为已经去世的祖父母或父母在他们诞辰纪念日“称觞祝寿”,叫作“冥寿”、“阴寿”或“冥庆”、“阴庆”。据清代范祖述《杭俗遗风》载,冥寿之礼,大体如同为生者做寿。凡在家中做冥寿,子孙要身穿彩服,设置寿堂,宗族及亲友登堂拜祝。冥寿礼品不得送对联,可送寿屏、寿轴。送寿轴者,上书“仙山不老,佛国长存”等字样,也有单写一个“庆”字的。如送桃、糕、烛、面之类,须加纸元宝十副、糖茶两杯,而不送鞋袜。家中冥庆不拜忏①,酒席荤、素均可,以素席为多。如在寺院做阴寿,则必须拜忏,或一日、或三日、或七日不等,以圆满之日为正日。更为隆重者,要拜水陆道场,由49个和尚拜忏七七四十九天。事毕,阴寿者牌位可放入寺院中的根本堂,以承受香火。做冥寿表达了人们对已故先人的怀念,其习俗一直沿至近现代。至今也有纪念某某已故名人诞辰多少周年的活动,当属其遗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