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曲礼》称高寿的人“六十曰耆”,俗称“花甲”,“八十九十曰耄”。《盐铁论·孝养》载:“七十曰耄”;《诗经·秦风·车临》有“逝者其耋”的诗句,《毛诗传》释为“耋,老者。八十曰耋”。人活到七八十岁,雅称“耄耋之年”,百岁老人呼之为“期颐”。古代的人平均寿命较短,俗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素以孝道著称的国度里,人们对老人十分敬重,逢其诞辰自然要予以祝贺。在当地,儿女成家立业之后,就要给老人做生日,称为“祝寿”或“拜寿”。 古代,男子十六七岁结婚是正常现象,所以到了四十来岁,儿女有的已成家立业,所以就开始为父母祝寿。 有的人家家道殷实,子孙兴旺,甚至四世同堂、五世其昌,这些家庭的老人拜寿之礼相当有气派。堂屋正中设寿堂,挂寿字、摆寿烛,张灯结彩。寿桃、寿面等摆列桌面,寿幛、寿联等张挂两边,且男女有别,男的挂南极寿星图,女的挂麻姑献寿图。五十、六十、七十、八十等不同岁数各有讲究。俗语说:“六十六吃刀肉、七十七吃只鸡、八十八吃只老母鸭”。鸡鸭鱼肉都是大补之物,自然也是祝寿的必备礼品。 有财有势的亲友所送寿礼是用双层食盒装盛。不仅有幛、联、贺帖、寿桃、寿面、寿酒,还有上等的点心、美味佳肴和数目可观的寿金。盒上盖红布,系红绸,以两人抬送到主人家。 寿时一到,鞭炮阵阵,笙管丝丝,寿翁身穿大袍马褂,头带瓜网夹帽,端坐正位,在傧相主持下,接受亲友、晚辈的大礼参拜。平辈者一揖,晚辈者三叩首,起立后还要祝颂×ד寿比南山,福共海天”。有的还要长子亲奉一碗寿面,给老人喂上几口。 拜完之后,主人即设宴招待宾朋。 如果儿孙有特殊情况,老人寿诞之日不能参加,可以提前单独为其祝贺,称作“预祝”。也有的儿孙出门在外,不能如期赶到,可拖后几日单拜,称为“补祝”。 另外,有民谚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迷信说法老人活到七十三虚岁或八十四虚岁这一年,很难过得去。因为孔子称“圣人”,仅仅活了七十三虚岁,孟子称为“亚圣”,也只活了八十四虚岁。一般人的寿限哪能超过圣人呢?所以到了这个年头,老人忌讳,儿女担心。当老人到了七十三或八十四时,若有人问及高寿,他们往往回答七十二或七十四;八十三或八十五。也有的老人长年卧于病榻,以为寿尽。因此,民间古有“借寿”之说。 借寿,是因为老人病重,巫婆神汉测算其阳寿将尽,至孝的儿孙自愿把自己的阳寿借给老人。这要通过巫婆神汉向“保寿娘娘”许愿、发包袱、立文书,写明愿借给老人阳寿若干年,并将文书在神前焚烧。若借寿不成功,老人依然病故,还要祈求神灵把借去的阳寿再还给自己。也要写上文书,宣布借寿无效并焚烧。借寿、还寿都要花费钱财,这是巫婆、神汉骗人敛财的一种手段。 贫穷人家因温饱不继,心有余而力不足,极少有给老人做寿的。偶遇丰收,又加上老人又是花甲之年,也仅仅是力所能及地弄点豆腐、鸡蛋及随时青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欢乐乐地喝点自制果酒,吃顿家常便饭,同样也表达出带有农家风味的依依亲情。 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长者祝寿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农村,每逢老人的寿辰,儿、女、女婿、外甥、孙男、侄女等在头午就带上鸡、鱼、肉、蛋、寿面、点心、酒、烟、蔬菜等,聚到老人住处。一般由儿媳、女儿下厨,母亲帮炊,个别家庭还得由母亲掌勺,做下一桌比较丰盛的菜肴。然后,把老人让到正位,其他人依次落座。先由主持人简单地讲几句祝寿词,然后把第一道菜中的鸡头敬给老人,寿宴就正式开始。第二道菜上鱼,先由老人按住鱼头,众人才能开吃。酒过三巡,由代表向老人敬酒双杯,也有的轮流把盏。因为老人高龄,不耐久坐,大都不等上全菜肴就吃饭离席,于是晚辈们就开怀畅饮,猜拳行令,吆五喝六,显示出一片欢畅兴旺气氛。 有的人家,小辈坐席,母亲烧汤燎水,一直喝到红日西沉,老母还未吃上午饭。等众人喝的东倒西歪,分头散去,老人还得拾掇这个摊子。更有的小辈进入醉态,拌嘴打架,动手动脚,以至于掀翻桌子,不欢而散。这哪是给父母拜寿,几乎是一场小小的劫难。所以有的老人到了自己生日之际,干脆躲出去不回家门。 鲁村一带凡是单独居家过日子的儿子,都是在父母生日的前一天把老人请到家里,摆宴庆寿。如果有几个儿,则要轮流宴请。到寿诞之日,再一块到老人住处拜寿。 城镇给老人拜寿,以前与农村大体相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宾馆酒楼设宴,边吃边喝,边谈边祝愿。有的要开卡拉OK,儿女们不时地为老人献歌祝福。还有的花钱到电视台为老人点歌点唱,以表达小辈的拳拳孝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