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禹王庙历史悠久,在梁大同年间就有重建的记载,现庙建于清嘉庆十四年,重修于 1983 年禹王庙东南角有明代古码头,长六十五米,由重约一点五吨的一百零二块花岗石叠筑而成,十分珍贵,是古代西山商业繁荣的见证。 ![]() 禹王庙 西山衙甪里是个好地方,天气好的日子可以直接望到湖州和宜兴。隔湖望浙江,层层山峦隐隐约约,如在天边。遥想4千多年前,大禹治水至太湖,双脚泥水,浑身汗湿。他或许站在缥缈峰顶,瞭望远山近水,那种功成名就的欣慰,留下了一脸灿烂的笑容。如今这个笑容长留在了太湖西端边的禹王庙里,定格于那个大禹雕塑像上。 禹王庙坐落在衙甪里古村的郑泾港北端,一条明代的石码头就在禹王庙的旁边。码头深入湖中,石板依然留给我们无穷的遐想。沿湖边是犹如城头上的女儿墙的那种垛口,锯刺型的,据说是当年太平军抵抗清军的堡垒遗存。但细看砌砖都是新的,看来也是重新修建过,是否原样已不可知。清咸丰十年(1860)十一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水军自溧阳出发,攻克西山,在禹王庙前筑土城,架火炮,击败来犯的东山总兵王之敬。忠王李秀成进军浙江时,也曾驻军于此。 禹王庙存留的古建应该是大殿。据门口立牌上所说,西山禹王庙现为太湖中仅存的一座禹王庙,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始建无考,但远在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已有重修的文字记载。1400多年来,屡毁屡建,历经风雨沧桑,历史上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清嘉庆十四年(1804年),殿壁嵌有重修碑记一块。禹王庙有大殿三间,楠木梁柱,高10米,单檐歇山式,四只戗角,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青石御路一方,为明代遗物,刻双龙戏珠。庙旁石碑题字“万顷波涛一望收”,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书。庙四周,湖山毓秀,庙旁地上,有菜籽大小的铁色砂粒,是传说中大禹铸铁釜、斩妖龙时留下的。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曾这样评价禹王庙,“甪里洲三面临水,山水秀聚,超轶尘凡,当为湖中名胜第一。”“甪里梨云”碑竖立在大门进口的梨云亭中,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巢园老人题,因古时甪里遍植梨树,花开如云而得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