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清昭陵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语: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清昭陵
    昭陵,满语称作“额尔登颔蒙安”,是清朝的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陵墓,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俗称“北陵”。陵寝建筑规制完备,古建筑群保存完整。陵区古松参天,草木葱郁,湖水荡漾,清碧绝尘。楼台殿阁,雄伟壮丽,金瓦红墙,斑澜耀目。陵内除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外,尚有皇后一人与太宗合葬,妃园寝内还葬有后宫女子11人。
    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一生戎马倥偬,征战频繁,不断地对明朝、蒙古各部、朝鲜用兵,以巩固并扩大其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并伺机进军关内,与明朝争天下。在后金国内,又忙于排斥异己,“南面独尊”。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使得他无法像他的后嗣子孙们那样,在世时,甚至刚刚登基便开始选定自己百年之后的“万年吉地”,大兴土木,建筑陵寝。直到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盛京皇宫的清宁宫中“无疾而终”后,朝廷才开始选定城北十里起建皇陵,同年,皇太极的宝官至陵旁暂安。顺治八年(1651年)昭陵初建完成。此后,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曾多次改建和扩建,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因此,其建筑风格既保留有清初关外的某些特色和独特的东北地方风格,更多地则是按中原王朝的陵寝规制建造的,与关内的清东西陵有许多共同之处。
    昭陵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皇陵,陵园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清代中期设置的保护范围则更大。有清一代,昭陵作为风水宝地受到朝廷的严格保护,皇陵四周设青、白、红三色界桩,并设挡众木、下马碑等警示标志,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守陵的八旗官兵昼夜巡逻,保护皇陵安全。为管理昭陵,朝廷在昭陵设立总管衙门和掌关防衙门,朝廷铸给“看守昭陵山河关防”大印,代朝廷行使管理昭陵的职责,为维修陵园及祭祀等陵上事务需要,昭陵两衙门还设官兵数百人,丁夫人役千余人,专门制作祭品的食辛者库数百人,盛京内务府在奉天省内设有专门供给昭陵的庄田、果园、渔泡、牛羊圈等,专门为昭陵祭祀服务。陪都盛京的地方官员盛京将军、盛京礼部、盛京工部也对昭陵施行管理职责。’
    清代的昭陵每年都举行很多的祭祀活动,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陵主忌辰举行大祭,每月朔日、望日举行小祭,每逢国家有重大事件如新君即位登基、出征大军凯旋等也要祭告昭陵。清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四帝曾先后十次不远千里来盛京祭祀,是为有清一代的东巡盛典。昭陵的每次祭祀仪式隆重,祭品丰奢,祭器华丽,充分显示了皇家生活的奢侈,也是清朝帝王之家“事死如事生”的体现。
    清朝末代皇帝退位后,昭陵曾由三陵守护大臣管理,后归地方政府管辖。经过修缮后,1927年,昭陵被辟为公园开放。此后,昔日的皇家禁区成为人们观赏游览的场所。在民族灾难深重、列强入侵的年代,昭陵也曾遭到过严重的破坏,陵松被盗伐,建筑被损坏。日伪时期,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曾在日军的保护下前来昭陵祭祖,场面宏大,这是昭陵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祭祀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北陵公园,从此,昭陵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被保护下来,政府每年拨专款维修昭陵建筑,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今天,这里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昭陵已经成为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典制、祭祀礼仪、职官体制和建筑技术、工艺、环境地理学乃至它们所反映出的历史、思想、文化、艺术、民俗的实物史料,更是人们休闲旅游的胜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