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灯节”,许多民间歌舞在灯节演出,所以也称作“灯”,如龙灯、鱼灯、狮灯、竹马灯、车灯、船灯、采茶灯、花鼓灯等。 “花鼓灯”是安徽淮河沿岸的歌舞。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宋代的灯宵舞队里有“打花鼓”、“拉花姊”、“花公子”等名目,它们可能就是“花鼓灯”的“鼓架子”、“拉花”的由来。明朝初年,凤阳的花鼓很流行,“花鼓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花鼓灯”是一种集体的广场歌舞。扮男的叫“鼓架子”,扮女的叫“拉花”(兰花)。舞蹈时用的道具是扇子、手帕和岔伞,打着花鼓来兴歌节舞。传统的表演程序是先由岔伞的出来唱歌,向观众交代,好像宋大曲的竹竿子的“致语”。接下来是“引场”,鼓架子引拉花下场,好像宋大曲的“勾队”。鼓架子唱请拉花的歌,拉花坐在“绣楼”(一条板凳)上,唱《坐楼歌》。拉花提出种种难题,要鼓架子回答,拉花感到满意了,才下场来。两人边唱边舞,鼓架子听拉花唱到动情处,兴奋地翻个筋头,或是拍一串“摆莲子”(拍脚舞蹈)。拉花扶着鼓架子的肩头,且唱且摇,高兴时就舞起来。“花鼓灯”最早是两三个人的小型歌舞,后来大量地吸收了武术动作,发展成热烈红火的大场子。有“盘鼓”的精彩表演,拉花有时要踏上鼓架子的肩头。 图42 花鼓灯 河南也有“花鼓灯”。因各地所用道具的区别,名称不同,如河南罗山、新县、潢川等地叫“火淋子”,商城叫“岔伞”,平舆叫“高挑灯”,息县叫“围灯”,新蔡叫“火伞”。 同属于“灯”类的民间歌舞,还有江南的“鲤鱼灯”,表现推车的双人舞“车灯”,表现行舟的“船灯”(也叫“采莲船”或“跑旱船”),腰系“竹马”的“马灯”等。 图43 川北白龙花灯 流行于川北的“白龙花灯”,其“外场”是由龙灯、狮灯、马马灯、牛牛灯、凤凰灯、鲤鱼灯、12盏“荤灯”(农民拿的灯)、12盏“素灯”(仙女拿的灯)组成的庞大灯队。参加表演者至少40人,多则百余人。表演时,舞者手执各色花灯,变化着复杂的队形,如“二龙出水”、“滚龙抱柱”等。不仅要会摆“图阵”,还要会摆“字阵”。其“内场”则是表演《马马赶会》、《仙女采茶》等小型歌舞节目,融音乐、舞蹈、戏剧、杂耍和民间灯舞为一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