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子之礼,古已有之。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专门求子的场所禖宫。《诗经》有一首《生民》就写到祭祀求子的过程,求子的主角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这里的“禋”就是一种祭天的典礼,即烧牲以升烟。姜嫄后来果然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周人第一位男性祖先后稷,因此被周人视为始祖。这位叫姜嫄的母亲也因此受到崇祀。 求子之人不只是婚久未孕的女性,也包括育而无子的女性。求子最简单、最直接、最通常的方法就是烧香拜佛(神)。在道教、佛教流传、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寺、庙、宫、观也都衍生出求子功能。泰州城里并无禖宫,求子者常去的场所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泰山行宫,行宫俗称“奶奶庙”,供奉的是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此宫在清代时香火最旺,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禁淫祀被废。清时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泰州城的求子者也会到城西暮春桥西南的张仙祠去乞得丹丸和画像。传说中的张仙,是一个能够赐给世人儿女后嗣的道教男性神祇。明代陆深撰写的随笔《金台纪闻》认为,世所传“张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挟弹图也。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认为,张仙是指四川仙人张远霄,可为人消灾避邪且助人得子。在泰州农村,有一种“打痴娘”的仪式:元宵节这天,媒婆或婆婆把久未开怀的已婚女性带到土地庙去进香,当她磕头时,便以竹枝轻抽其背。媳妇则连声喊道:“我养了!我养了!”民国以后,泰州人更多的是把求子的希望寄托在观音娘娘的身上。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其本职是观察世间民众声音,刚来到中国时是位男性,宋代才被确定为女性。但观音送子的故事却早于宋代很久:南北朝时宋朝有个名叫卞悦之的居士,济阴人,行年五十,没有儿女。娶妾几年,也没有怀孕。便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发愿诵《观音经》一千遍。从此每天念经,将满一千遍时,妾已怀孕,不久便生下一个儿子。不知是因为观音菩萨先送子而后变为女性,还是先变为娘娘而后才司送子之职? 害喜·佑生 泰州人把生儿育女当做家庭和亲族的一大喜事,称妇女怀孕为“有喜”。因而,妇女的妊娠反应诸如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挑食厌油、晨起呕吐等一系列症状,都被称为“害喜”或“害宝宝”。 佩萱草 萱草有一名“忘忧”,《诗经·伯兮》中有:“焉得谖(萱)草,言树之背。” 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萱草另一名“宜男草”,晋代《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孕妇采萱草插髻上为饰,是表求子之愿。 卜男女 预卜之礼大多建立在阴阳学说、传统观念和直觉联想的基础上,其法甚多,尽管并无科学根据,但还是为很多人信服。比如,根据妇女的妊娠反应来预测,嗜酸怀男嗜辣怀女,妇勤怀男妇懒怀女;比如,根据“男左女右”的方法来预测,此法本是人伦秩序化的一种表达,但民间认为,孕妇过门槛时经常先迈左腿主生男,先迈右腿主生女;比如,根据梦境来预测,梦见熊罴兆生男,梦见蜥蜴长虫兆生女。 送催生礼 女子出嫁后初次怀孕,其母家要着手制作四季衣衫、尿布等婴儿用品,于临产一个月前,连同红糖、桂圆、糯米、摇床、蚊帐、襁褓之类送往婿家。催生礼包送至女儿床上后,要迅速打开,民间的说法是,此举可使产妇快生顺养。送催生礼的习俗流传较早,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有记载。 孕妇临产时会有腰、腹阵痛,泰州人谓之“觉”。过去医学不发达,生孩子全靠老娘(接生婆)处理。老娘来了以后,就把产妇移坐到子孙桶上,能否平安顺利生养,全靠天意。民间有产妇“一只脚在棺材外,一只脚在棺材里”的说法,甚至有“借死不借生”之俗。佑生之礼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毫无科学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