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可以说与中国文人与中国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单就中国诗词里的“酒”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万象罗列,不胜枚举。 “酒”首先有一个雅称——“杜康”。请看曹孟德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酒”在这里简直成为了解愁的媒介和工具,也成为了宴待嘉宾的助兴剂。 再看诗中“酒仙”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颜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诗中勾画了诗人与朋友陶醉在美酒的香味里,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示出淡泊而恬远的美好意境。 俗语说“无酒不成宴。”而对于“诗仙”李白来说,那更是无酒不成“诗”,请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无缠绵哀伤的情调。隽美秀丽的山水,明媚而动人,自然美和人情美的互相映衬,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确不是诳语。还有“醉中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一饮酒,往往就得意忘形,起身舞剑,仰天大笑,意气冲天,真可谓是“谪仙人”下凡。 诗仙是如此迷恋于酒,而对于“诗圣”呢?何尝不是这样呢?请看“诗圣”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中尽情展现了诗人与邻翁亲密无间的友谊,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一个“酒“就把热烈的场面烘托起来,显示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味。诗人喜也喝酒,愁也喝酒,一会儿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会儿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看来,对于酒的沉迷“诗圣”也的确是丝毫不亚于“诗仙”的。 那么对于诗人们喝酒的情态有怎样的表现呢?根据不同诗人的性情,既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也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飘逸和洒脱;既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旖旎,也有“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的豪迈,既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握”的沉沦,也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惦念。于边关将士呢?且看王翰笔下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纵饮和欢歌,是战士出征沙场豪迈洒脱的战斗情怀。而到“诗魔”王维的笔下呢?却是也有“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洒脱与豪放。一个“酒”竟然可以让一个文弱书生变得如此血脉喷张,意气豪放,酒真是文人寄情抒怀的好杯具,也是文人阳刚之气的绽放和显露。其实在古代诗词里,还有更狂的文人这样饮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做大浪,不能废人运酒坊。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有谁有这样的大酒杯,以山为樽,持长瓢痛饮,你看豪爽不豪爽!豪迈不豪迈!诗人们一喝酒往往就是“与尔同销万古愁”。而“酒”一到李清照的手里,就变成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的哀婉凄切。 “酒”真是融入了经典的诗词里,融进了中华文化的血脉里,融进了阳刚与阴柔的肌肤里,正如姚鼐所言:“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状举以殊焉。” 漫步诗林,“酒”真是“玉液”“琼浆”,品也品不尽,道也道不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