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始于何时?尽管文献中有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等传说,但至今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就已知资料而言,至少在西周时期古琴就已存在,到春秋战国时期,古琴已在当时的士族阶层广为盛行,孔子、伯牙、邹忌等都是当时的士兼琴家。 既然在先秦时期已有古琴,其琴的形制又是如何?是否和今天的琴完全一样呢?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先秦至西汉初的“古琴”实物,数量很少,它们都出土在原楚国范围内的湘、鄂两省。这些“琴”形制基本相同,但与今天所见到的古琴有很大不同,一般将其称为“类琴实物”。近二十年出土的类琴实物主要有下列四种: 一、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战国墓之七弦琴,全长82.1厘米。 二、1978年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全长67厘米。 三、1980年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墓出土之九弦琴(暂名),全长79.5厘米,发现时已无岳山、弦、珍,据龙龈上弦眼推测,其弦数似为九弦或更少。 四、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之七弦琴,全长82.4厘米。 以上四件出土乐器中,以湖北荆门郭店战国“琴”为现存中国“七弦琴”的最早实物,其大小构造与先前出土的马王堆七弦琴相似。但以上四件出土“琴”,与唐以后传世的七弦琴相比较,却有很大的不同。其相异之处如下: 一、出土四琴尺寸较短。最长的马王堆出土之汉“琴”,也仅82.4厘米,为现在通行之琴的三分之二长。 二、琴面上没有音位标志“琴徽”。 三、琴面非完全平直,除局部的按音和右手之空弦音外,左手之走手音,显然难以按弹。 四、琴轸藏于琴腹内,打开底板才能调音。 五、只有一雁足,所有的弦均系于此一足上。亦无今琴的龙池、凤沼。 六、其底板短于面板,且能活动。琴身的前半段挖有T形槽腹,与活动之底板合为共鸣箱。后段为实木。 对于这些出土之“琴”,目前考古学家、音乐学家和古琴家争议颇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现今古琴之前身。根据这些出土的“琴”之实物,可断定汉代古琴尚未定型,并且从琴器上可知汉代以前古琴演奏手法比较简单,此时琴的音质、音量还有很多不足,也不适于快速而复杂的指法。另一些学者观点相异,认为这些出土之琴器乐功能不足,与古籍所载古琴不符,与当今七弦琴仅属同宗异族而非前后关系。因此,只能称此类琴为“类琴乐器”,而非现今七弦琴之前身。 而从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俑所持之琴来看,弥补了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古琴与今天七弦琴音箱形制间的重要缺环,它们均是长条形全箱式琴,又分头宽尾窄的长条形和具有内收弧形琴项的长条形两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