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发现于唐代。作者是谁?没有确切的定论。人们通常认为《黄帝阴符经》是《道德经》一类的论道书籍,还把文章划分为三卷:卷上 (神仙抱一演道章),卷中 (富国安民演法章), 卷下 (强兵战胜演术章)。 俺认为《黄帝阴符经》其实是论述“浑天说地动仪”原理的经书! 《黄帝阴符经》的论述方式是在描述天地万物之道,阴阳八卦之变,玄妙虚无。我们很难直接从经文中推导出“地动仪”。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地动仪模型,就可以知道该地动仪模型是否符合《黄帝阴符经》所说之道。所以,俺特此介绍“浑天说地动仪”,并按“浑天说地动仪”结构去翻译《黄帝阴符经》。然后,对比“浑天说地动仪”和《黄帝阴符经》译文,自然得出《黄帝阴符经》是张衡《候风地动仪图注》的结论,并可以得新发现:候风地动仪是立体的罗盘,有天地人三盘。 且把这个《黄帝阴符经》的地动仪翻译,看作是一场牵强附会吧 ---- 一、《黄帝阴符经》(李筌【唐】《黄帝阴符经疏》版本) 卷上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卷中 富国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卷下 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馀,至静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二、《黄帝阴符经》的背景 李筌【唐】《黄帝阴符经疏》序: 少室山达观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岩中,得《阴符》本娟素书,朱漆轴,以绛缯缄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应手灰灭。筌略抄记,虽诵在口,竟不能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髽髻当顶,馀发倒垂,弊衣扶杖路傍。见遗火烧树,自语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惊而问之曰:“此是《黄帝阴符》上文,母何得而言?”母曰:“吾受此符三元六甲周甲子矣。谨按《太一遁甲经》云:'一元六十岁行一甲子;三元行一百八十岁,三甲子为一周。’六周积算,一千八十岁。年少从何而知!”筌稽首再拜,具告得处。母笑曰:“年少颧颊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月角,血脑未减,心影不偏,性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是吾弟子也。然五十六年当有大厄。”因出丹书符冠杖端,刺筌口,令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乃坐树下,说《阴符》元义,言竟,诫筌曰:“《黄帝阴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参演其三,混而为一,圣贤智愚各量其分,得而学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人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圣人学之得其道,贤人学之得其法,智人学之得其术,小人学之受其殃。识分不同也。皆内出于天机,外合于人事,若巨海之朝百谷,止水之含万象。其机张,包宇宙,括九州,不足以为大;其机弥,隐微尘,纳芥子,不足以为小。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学;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是以动植之性,成败之数,死生之理,无非机者,一名《黄帝天机之书》。九窍四肢不具,铿贪愚痴、风痫狂诳者,并不得闻。如传同好,必清斋三日,不择卑幼,但有本者为师;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二十纪。《河图洛书》云'黄帝曰,圣人生天帝,赐算三万六千七百二十纪,主一岁。若有过,司命辄夺其算,算尽夺纪,纪尽则身死。有功德,司命辄与算,算得与纪,纪得则身不死长生矣。’每年七月七日,写一卷藏诸名山岩石间,得算一千二百。本命日诵七遍,令人多智慧,益心机,去邪魅,销灾害,出三尸,下九虫。所以圣人藏之金匮,不妄传也。”母语毕,日已晡矣。曰;“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袖中出一瓠,令筌取水。筌往谷中盛水,其瓠忽重,可百馀斤,力不能制,便沉于泉,随觅不得,久而却来,已失母所在,唯留麦饭一升。筌悲泣号诉至夕,不复见。筌乃食麦饭而归渐觉不饥,至今能数日不食,亦能一日数食,气力自倍。筌所注《阴符》,并依骊山母所说,非筌自能。后来同好,敬尔天机,无妄传也。 简言之: 唐代李筌,于嵩山虎口岩石岩中,得《阴符》。 《阴符》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应手灰灭。 筌所注《阴符》,并依骊山母所说。 骊山母:《黄帝阴符》三百言,一名《黄帝天机之书》。 三、《黄帝阴符经》名字 筌【唐】《黄帝阴符经疏》:“释题: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 俺解读: 阴=暗、隐、秘。符=图文。所以,阴符=秘图、原理。 《黄帝阴符经》又名《黄帝天机之书》,所以《黄帝阴符经》可解读为:黄帝写的关于天之机关的原理。 另据《张衡年鉴》:132年(顺帝阳嘉元年),张衡55岁,复居太史令7年。七月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作《侯风地动仪图注》。 俺认为这个《黄帝阴符经》很有可能就是《侯风地动仪图注》! 四、“浑天说”地动仪 如果不知道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则看不懂《黄帝阴符经》,所以特此介绍“浑天说”地动仪原理。 张衡的天地观为“浑天说”。“浑天说”见于《开元占经》记载《浑仪图注》: 图片来自: 木牛流马经典的百度相册“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水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张衡设计的候风地动仪,其的设计理念为“浑天说”: 樽体为“地”, 樽盖为“天”, 樽体樽盖之间的摆为“人”, 都柱座为“水”,都柱表达天地“浮”于水。 按照机械原理,“浑天说”地动仪可称为“都柱支樽支摆顶丸”地动仪,该地动仪具有许多优点: 1、安装简单化原理 都柱的设置,使候风地动仪樽体的中轴线始终保持铅垂状态而无需调校,因而简化了候风地动仪的安装。 2、感应震动原理 “支摆”的质心可以感应各个方向的水平震动,而其长长的杆端可以放大质心的摆动。“支樽”然后“支摆”,使得候风地动仪可以采用两级放大来探测地动。 3、触发原理 “支摆”的杆端如果摆离天门,则天门里的铜丸掉下来,即感应有地动并触发机关。杆端端面半径大,则需要的摆动就大。 4、外部复位原理 只要把下落后出来的铜丸从外部放回天门里,无需打开盖子就可以完成地动仪的复位,然后重新开始下一次的地震探测。 5、发声原理 铜丸落在摆上,会发出激扬的声音,如同乐器“镲” 《后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含义是:候风地动仪盖上盖子后就不用再打开,内部机关原理“皆隐”了。但是,参观的人是可以看到“中有都柱”的。 “浑天说”地动仪的设计理念是符合张衡的天地观的,既能做到盖上盖子后就不用再打开,又能做到外部可以看到“中有都柱”。所以“浑天说”地动仪是非常吻合史书的记载。 五、《黄帝阴符经》翻译 原文(及译文+注) (一)卷上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察天之道,遵循天之行。“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就是这么简单。)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有四辅北极,见之者昌;懂得四辅北极,然后施行于天;那么,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注:五贼=天的核心=四辅北极。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宇宙的本性,浮于水,如同人字,立于都柱。人的核心,如同枢机,遵从立天之道而为支摆定立。) 注:浑天说地动仪(都柱支樽支摆顶丸地动仪)的原理:支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