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春节来得特别晚。根据现行农历,2015年正月初一要迟至2月19日才会到来,因此它将是整个21世纪以公历衡量最晚的一次春节。如此姗姗来迟的新年让不少上班族痛心疾首,却令享受38年来最长寒假的学生党欢欣鼓舞。那么,这个“世纪最晚”春节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答案就是刚刚过去的闰九月。由于今年农历有闰月,全年13个月,才导致2015年正月向后延迟了许多。 部分读者可能会意识到,2014年是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闰九月。也难怪,上一次闰九月还是1832年的事,而下一个闰九月要到2109年。 为何农历要有闰月呢?闰九月为何如此罕见呢? 又阴又阳的农历 世界上的历法主要分为阳历和阴历,循环周期分别是回归年和朔望月。现行公历就接近纯粹的阳历,对月相基本不予考虑,月亮的盈亏和某日在一个月内是第几日没有丝毫关系。 从历史上看,月相的变化比太阳位置的变化明显得多,也更容易被观测。月相给时间计算提供了绝佳的工具,所以早期历法多以阴历为主,甚至在很多种语言中,表示历法的“月”词就来自作为天体的月球。就算是公历这样的纯阳历,作为时间单位的“月”的长度仍然和朔望月相当接近。 中国的农历属于阴历还是阳历呢?虽然农历经常俗称阴历,和阳历(公历)对举,但农历本质上是一种阴阳历。中国大部分地区纬度比较高,受到季风影响非常明显,纯粹的阴历很难起到指示季节农时的作用,因此中国很早就有了根据回归年(阳历)定制的节气和干支纪年。也正因为如此,农历具备阴历的特征也具备阳历的特征,不但各月符合月相变化,年的时长平均值也和回归年几乎一致,各月对应的季节也相对固定,有利于根据历法判定季节,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阴阳历。 闰月的设置 由于天体运行周期的复杂性,完全按照天体实际运行规律设置的历法需要频繁调整,不利于使用。因此许多历法不会机械地反映天体运行,而使用简单固定的循环周期,在误差逐渐增大时再行调整,这就是所谓置闰。如回归年长度约为365.24219日,所以现行公历每四年就会在2月28日后置闰日,回历则会在某些年份12月底置闰日以维持历法循环周期和天体运行周期的对应。 既然农历具备阳历的特征,一年的长度就必须和地球公转的回归年大体对应才行。但是完全的阴历譬如回历,每年都比回归年要短上十来天。也就是说,如果不作修正,只要十几年时间,正月就会从冬天跑到夏天。那就完全失去阳历的意义了。 每几年出现一次的闰月正好可以弥补12个朔望月比回归年短的问题。有闰月的年(总长383-385日)比回归年长,没有闰月的(总长353-355日)则短于回归年,两者比例恰当的情况下,农历就可以实现阴阳合历了。 中国历法设置闰月的做法由来已久。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19个回归年约为6939.602日,而235个朔望月大约为6939.688日。二者相差极小,误差积累220年才会有一日。由于19*12=228,和235月差了7个月,因此每19年设置7个闰月就成了一个简单方便的置闰法,这个周期也被称作一章。先秦到汉初使用的《颛顼历》就按章设置闰年,逢闰年时在岁末9月后(《颛顼历》以10月为岁首)设置闰月,《颛顼历》一直使用到公元前104年,被司马迁主持修订的《太初历》取代。 司马迁对中国的贡献不仅仅限于《史记》。 《太初历》确定了农历置闰由节气决定的基本法则。二十四节气纯粹依据回归年而定,其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称作一岁。 《太初历》明确了冬至永远落在农历11月(冬月)的规则,如果前后两个冬月间有12个整月,则该岁就为闰岁。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月都应该含有一个中气,两冬至间只有11个中气,如果有12个月,必然有一个月没有中气,这个月就只能是闰月。如此,十二中气也就分别和12个月有明确的对应。 随着时代的推移,科学的发展,对各种天文现象的观测使农历的精确度越来越高,19年7闰的比例被更加精准的391年144闰等所取代,但是中气决定闰月的大规则始终没有改变。 历法的作用不仅在于计时,也用来进行天文上的推测。各种天象如日食、月食等都需依据历法来计算。而对天象精确预测的要求催生了农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次重大改革也是闰九月如此罕见的原因。 细心观察闰月出现月份就可以发现,农历闰月以仲春到夏天的几个月为多,即闰三月、闰四月、闰五月、闰六月、闰七月较为常见,尤以闰五月为佼佼者:在1810年到2409年之间,闰五月多达43次。与之相比闰九月不过5次,闰正月不过2次,闰腊月更是一次没有。盼望过个“闰春节”或者“闰大年夜”的朋友们等得可真是心焦啊。 地球以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是一个非常接近圆形的椭圆形。椭圆形的轨道导致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速度会发生变化,离太阳较近时速度较快,反之较慢。二十四节气出现的具体时间实际上取决于地日关系,如冬至时地轴的南延长线正好指向太阳,夏至反之。因为公转速度不一致,各节气之间的长度也会略有差异,并非一回归年的二十四等分,十二中气之间的间隔长度也自然不一样。 二十四节气和地球公转轨道对应示意图 中国天文学家从6世纪就知道节气间实际间隔时间不完全一致,但是在明末之前,通行的农历一向是忽略这个小小的不同的,而把回归年二十四等分,在等分点上设置“伪”节气。对日常生活而言,这点节气上的小区别根本不足轻重。由于中气之间的长度是相等的,各月碰上没有中气的概率也是大差不差的,自然闰月概率也不会差太多。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穿越到明朝以前,过一个闰春节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据统计,从采用太初历到废除大统历的近1750年中,闰正月共出现52次,平均三十年出头即可碰到一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