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与人交往不必逢场作戏

http://www.newdu.com 2017-12-22 中国礼仪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与人交往不用逢场作戏,若长期活在这种面具下,人会非常疲惫
    案例:小马是个真诚而善良的青年,工作起来有股钻劲。可领导最近却找他谈话了,提示他:“以后哪怕是你不满意的,装也要装一下啊!”小马感到很郁闷:“这不是逼着我逢场作戏吗,我更愿意把真实的自己袒露给领导,这恰恰是我对领导的尊重。”从此,小马打心眼里觉得领导不懂他,慢慢开始在工作中轻视领导。领导也觉察出了,经常冷遇他,或把一些棘手的事丢给他。小马最后只好辞职离开了。
    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林紫说,不仅新入职场的年轻人,许多有资历的职场人士也常受困于这种“作戏”心态,但又要勉强为之,心里很累。这时就需要调整认识。职场中,大多数人际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因为没有时间去建立我们追求的安全的人际关系,也没有精力去经营,所以会“作戏”。
    过分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像案例中的小马,其实是小孩子对父母的人际模式,因为父母认为只要诚实就是好孩子。但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模式变了。当我们有了社会角色后,社会就对我们的角色有所期待,因此要有选择地行事,这才能体现出尊重。如果把家庭关系模式用到单位,就是打破了角色期待,领导当然会不舒服。
    如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安全感在增长。为了生活与工作的便利,需要建立一定的人脉,但在交往过程中又怕受到伤害,因此产生出心理保护机制,是正常的。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对待各种关系,避免过多的情感卷入,保护自己。但如果始终如此防御,那就是“人格面具化”了,说明这个人内在的不安、焦虑、压抑情绪过多。人际关系的实质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我接纳程度低,就不敢表现自我,所以要伪装、要演戏。
    林紫介绍,“作戏”有四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第一种是近期内才出现的,表现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放心,跟谁打交道都没有精力,需要刻意去装,可能是抑郁的表现。第二种是长期以来都这样,比如说一个记者性格很内向,每次采访回来都有挫败感,这是明显的性格与职业不符,要考虑换工作。第三种是有社交恐惧症,害怕与人交往,所以在不得已非要跟人交流时,就会逼自己装。第四种是总有一种内在的孤独感,他希望自己能百分百地被外界接纳,但又总觉得找不到知音,于是只好接受这种孤独感。人的内心世界中总有一部分是无法被百分百地了解和洞察的,应该容许自己有这种感觉,这并不是错,需要调整自己对这方面的认知。
    “作戏”是很累的,如果长期活在这种面具下,会更疲惫。林紫说,如果一个人感到很累了,说明他的支持系统是不良的,他应该检视自己的人际关系。如果每个关系都带着功利,则是忽略了内在情感的需要,应探求一下自己这方面的需要,去满足它。人有不同层面的需求,而“作戏”只满足了一种需求――功能性的需求。人应该在家庭、亲友中学会体验和满足情感需求,这样才能平衡人格,在“作戏”之外减少空虚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