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礼仪不是随意进行、杂乱无章的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则的规范化行为。这个特征与礼仪 的表演性象征性相互关联。也就是说,礼仪表演不是即兴的任意的表演而是_种程式化的表演,它 的表演方式和象征方式有一套世代相传的或事前设计好的比较固定的模式。这里的“程式词是 借用了京剧的概念。 ![]() 头戴王冠以代表国王 礼仪不是随意进行、杂乱无章的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则的规范化行为。这个特征与礼仪 的表演性象征性相互关联。也就是说,礼仪表演不是即兴的任意的表演而是_种程式化的表演,它 的表演方式和象征方式有一套世代相传的或事前设计好的比较固定的模式。这里的“程式词是 借用了京剧的概念。礼仪表演包括个人的揖让周旋和全部仪式的进行,都是讲求规矩遵循套路的, 它与京剧表演程式的性质确有相似的一面。程式化意味着标准化,这两个词在说明礼仪的规范有 序、整齐一律时意思大致相同。国外文化人类学者对“仪式”的定义作过很多探讨,他们已注意到仪 式的下列特点:规范化的、排练过的”,“严格的、范本式的、稳定的”,“有一定之规的、文本化的”,“正 式的、习俗化的”,“结构化的、模式化的、有秩序的、连续的、用规则来管理的”。这些特点,实际上都 是指礼仪的程式化与标准化而言。 礼仪的程式化与标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确定的程序。礼仪的进行都有比较固定的 流程,表现出明确的时间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一定之规,各项活动依次进行有条不紊,才称得 上是礼仪。如果没有明确稳定的阶段节次之分,即无礼仪可言。《仪礼》以及历代同类礼书,大都是 按先后顺序描述礼仪过程,从先期准备事项到核心仪式再到后续礼仪,首尾完具,次序分明。(2 )确定的地点和方位。这一特征赋予礼仪以明确的空间规定性,包括行礼的场所、行礼者的位置和面向、 器物的位置和面向、行礼者的活动线路等等,均有相应的规定或惯例。中国古代礼制最重视“位”的 意义。是尚左还是尚右,是“南面”还是“北面”,座次如何安排,有无专用席位,在礼仪中都是极其重 要的问题,不可随便处置。这是因为人在礼仪中的位置带有极强的象征性和模拟性,它与日常生活 中的身份地位往往是完全对应的。(3)确定的言行模式。揖拜有规矩,登降有常例,演唱有固定的套 路,哭踊有固定的节奏,饮酒有饮酒之法,射箭有射箭之仪。礼仪中的辞令也往往有固定的模式,成 为典型的套话。惟其如此,礼仪才成为一种表演而与日常活动判然有别。(4)确定的器物与服饰。 器具的种类、大小、多少,穿着何种礼服,使用何种旗帜、车马,均有一定的级别和规格。在礼制发达 的社会,“礼器”往往构成整齐的序列。礼制越发达,有关器服的讲究便越细密。以上这些特点使礼 仪成为_种严整有序的活动。 不同的礼仪和礼仪的不同部分,其程式化和标准化的程度也有不同。民间礼仪包括士绅阶层的 家礼,相对来说规范性较弱,而国家礼制对仪式的各项内容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带有更强的制度法 规的性质。所谓“礼制”,字面上就含有相关规定不可随意更改之意。与表演性是礼仪的固有属性一 样,无论礼仪的程式化程度如何,只要是礼仪,就意味着它是一种程式化的行为。礼仪的总体性质是 由程序、方位、言行和器服等方面的一系列程式决定的,其中个别较为随意的行为如“无算爵”之类, 不足以改变礼仪的本质。 具体到某种礼仪来说,它的程式化和标准化是在_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完成的。_种礼仪 形成之初,总是带有很多自由散漫的成分,以后讲究越来越多,要求日趋严格,各项程式才逐渐确定 下来。礼仪形成的过程就是相关程式逐步完善、成熟和定型的过程。当社会上层或贵族集团所用的 礼仪在程式化方面达到了制度、法规的程度,这些礼仪就成为国家礼制。 如何判断礼仪已具有较高的程式化水平和相关规定得到了政治实体、政治权力的支撑,这是探 讨礼制起源时不易解决的难题。国家和礼制的起源应该是同步的,但是在两者都不确定、都没有_ 目了然的衡量标准的情况下,实际研究时只能常常采取用国家的形成论证礼制起源,又用礼制的形 成来论证国家起源这种近似循环论证的方式。在更合理和可操作的认定原则出现前,笔者倾向于仍 以青铜器和文字这两项传统的标准来判断中国古代国家和礼制的形成。没有青铜器和文字,其他方 面说得再多都意义不大。在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和文字时代以前,以啕器为主要礼器或以玉器为主要 礼器的礼仪活动,都不太可能达到礼制的水平。普遍使用啕礼器和骨角礼器的社会,无论这些礼器 的制作多么专业和精美,其经济发展水平终归不能超出石器时代的范畴,生产力仍相当低下,政治组 织比较简单,还不会发展到讲究繁文缛节并赋予繁文缛节以法规意义的程度;大量使用玉礼器的社 会,其玉器的制作和使用或许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等较偶然的因素有关,以玉礼器为核心的礼仪 活动可能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和放纵不羁的“萨满”色彩,此种礼仪的制度化水平亦不会很高而且缺 乏可持续性,它也不可能像铜器时代的礼制那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现有的材料尚难证明龙山时代 出现的礼器使用规则具有国家制度的性质,故笔者不太赞同“龙山时代的礼制”等提法。龙山时代墓 葬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少及组合,确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序列,而且和商周时代的礼制有历史联系,但 很难说它已超越自然生成的社会礼仪阶段而成为带有政治强制性的礼制。如果说龙山时代尚处于 前国家阶段,那么将当时的礼乐现象称为“礼制的萌芽”或“形成过程中的礼制”似更恰当。 礼仪的程式化和标准化在维护等级秩序、维护文化传统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程式化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和强化有序性,有序性则主要决定于等级性。从这个角度说,程式化 实即意味着等级化。“礼”即等级。礼仪把日常生活中的尊卑上下关系浓缩到各项程式上面,使社会 等级、政治等级以及相关的道德要求在礼仪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国语•楚语下》说礼的主要内容是 “上下之则”《荀子》各篇反复强调礼的实质是贵贱、长幼、贫富、轻重之差等,礼的功用主要在于“别 异”。这些说法虽是针对广义的“礼”而言,但同样可以用来说明礼仪的性质。程式体现等级,等级决定程式;程式是表现形式,等级是实质内容。没有固定的程式,行为与活动的等级性和有序性就不明 确、不稳定,也就根本谈不上礼仪。 标准化程式的确立还意味着在一定的地域、族群和国家内实行统一的礼仪制度。有了固定的程 式,大家举行礼仪有例可循,仪法多元各行其是的现象就会得到抑制。长期形成的礼仪程式本身就 是_种文化传统,它反过来也会维护既定文化传统的统_性。作为程式化和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礼仪,在这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礼仪的程式化、标准化也是礼仪产生权威性和震慑性的源泉。礼仪表演常常给人以庄严、郑重、 肃穆之感,主要就是因为具有制度性法规性的礼仪程式在起作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所记汉 初朝仪活动是_个典型的例子。叔孙通未制礼仪之前,汉朝“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混乱不堪,汉高祖刘邦甚是忧虑。后来叔孙通杂采古礼与秦朝仪法制订了朝拜礼仪,先后让诸生和 群臣学习、演练。汉高祖七年(前199),诸侯、大臣按叔孙通所制礼仪在长乐宫朝见皇帝,已经完全是 另一番景象:天明时分,谒者引导朝见者按次序进入殿门。宫廷中有车骑、步卒环绕护卫,兵器、旗帜 布列森严。谒者传言:趋!”朝见者听到号令后疾走进殿。此时殿下已有数百名侍卫官员夹陛站立。 进殿的武将居西,面朝东依次排列;文官丞相以下居东,面朝西依次排列。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按 来宾的不同身份排定上殿次序。“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帜)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 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謹哗失礼者。”官员行礼时要 遵循种种规定而不能轻举妄动,他们以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姿态映衬出皇帝高高在上的威严。如果 没有程序、方位、言行等方面的一系列程式,礼仪就无从显示这种巨大的威力。礼仪在周代常被称为 “威仪”,这个词颇能反映礼仪的精神。礼仪制度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为了显示君威官威,而礼仪之所 以能实现此种目的,是因为它那些确定的程式极大地强化了行礼者对于尊卑等级的体认,使卑者显 得比平常更规矩更顺从并使礼仪主角显得更加凛然不可侵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