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不学礼,无以立’,这是一个新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人大孔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永捷表示,目前中国人在交往中多半遵循西方商务礼仪,而礼学中心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能通过研究,让中国的礼走进人们的生活。 喝茶学礼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东北角,有一幢并不起眼的小红楼,乍看时与校内普通民居几乎一样。而正是在这样的小楼里诞生了中国人民大学礼学中心。为什么要办礼学中心?“礼”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要怎样才能“学礼知礼”?带着问题,笔者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礼学中心。 让礼学融入生活 “‘不学礼,无以立’,这是一个新的礼崩乐坏的时代。”面对笔者的提问,人大孔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永捷表示,目前中国人在交往中多半遵循西方商务礼仪,而礼学中心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能通过研究,让中国的礼走进人们的生活。 如何让礼学走出书斋?人大礼学中心主任刘增光告诉笔者,今年将制作一个礼仪规范的小册子,结合当下社会现状,如婚礼、丧祭之礼该如何循礼,让这个小册子“接地气”。 具体而言,手册会考虑各个地方的差异性进行推广,“我们会前往各地进行调查采访,了解目前乡村仪式与古书记载的不同之处和发展变化。要重点在某些地方试点推广,比如中央民族大学在山东书院推行乡村儒学,这一方式可以借鉴。”刘增光这样说到。 另外,刘增光还提到,让礼学融入生活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例如茶艺便是如此。“现实生活中喝茶很常见,但细节之中凸显的礼仪却不广为人知。但通过学习茶艺,亲自参与洗茶、泡茶、奉茶、品茗、闻香的过程,茶艺中的礼学很快就有所体悟了。” 人人都能学礼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这东西出入自由,不能灌输。”在人大礼学中心副主任吉恩煦看来,礼仪活动是推广礼学的好方法,也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礼学传播中。就在笔者采访时,他还在河北石家庄为正定文庙祭孔的释奠礼忙碌着。 吉恩煦告诉笔者,3月14日,在人大礼学中心成立的当天,不少礼仪活动已经在校园里得到开展。例如传统射礼的展示,让师生们看到了古礼中射手们谦谦君子的风度。“在射箭之前,射手们身着汉服列队来到场地。在与对手饮茶、鞠躬致敬之后,他们才解开左侧衣袖,拉弓射箭。并不是鲁莽的武夫形象。” 从2005年至今,吉恩煦已经从事了10年的礼仪推广活动。对于今后活动的推广,他表示,礼学中心未来将会和高校、文物保护单位等展开合作,共同研究“礼”的内容和活动形式。 除此之外,吉恩煦还认为,礼学中心今后还应该通过配备专业师资、课程、教材的方式为社会大众开设礼学课程培训班,甚至要为不同的受众量身定制课程,例如普通礼学爱好者、政务礼仪使用者、商务礼仪使用者等等。 礼学也是对外传播的符号 据了解,在人大礼学中心的成立典礼上,传统服饰展演的活动备受瞩目。女孩们身着经过改良后的短上衣和裙子,美丽端庄。男孩们有的穿着古代官员的朝服,派头十足;有的穿着蒙古族的礼服,豪迈粗犷;有的穿着锦衣卫的飞鱼服,威风凛凛。 彭永捷表示,几年前,国际儒学联合会举办纪念孔子诞辰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时,一位海外学者因着唐装被安保人员拦在门外,理由是必须穿正装(西装)。“本民族的服装竟然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这有些不可思议。”彭永捷说,这件事十分触动他,也成为他一直以来推动礼学中心成立的原因之一。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在彭永捷眼里,服装、茶艺等都是礼学的可视化符号。“礼让我们更文明,也可以改变别国对我们的看法,和我们接触后觉得我们很有礼貌。作为文明古国,中华传统服饰等符号的推广,也有助于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和国际形象的提升。”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也认为,汉服、茶艺等中华传统精华都可以被视为一个视觉符号,在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时候,可以伴随着理念进行更系统、更具体的传播。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可以让海外的人们以更加直观和鲜活的方式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