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中,才华堪比苏东坡的,唯有黄庭坚,世称“苏黄”。据说,他小时候,舅舅李常来家里做客,随意取书架上的书提问,黄庭坚竟对答如流,无一不通,让这位满肚学问的舅舅连连惊叹。后来,苏东坡见其诗文,激赏不已,说他的文章:“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从此,黄庭坚名震天下。 黄庭坚不仅文才槃槃,其书法亦精妙绝伦。文才好,得益于勤学,书法好,当然靠苦练,他甚至在同事的肚皮上练过书法。他任职史馆时,与顾子敦同事。顾子敦膀大腰圆,身材魁伟,夏天光着膀子午睡,看上去真是洁白一片,弄得酷爱书法的黄庭坚手痒,忍不住研墨舔笔,在顾子敦胸腹间挥毫,非行即草,大练其书法,顾子敦苦不堪言。一天,顾子敦为了不给黄庭坚练字的机会,一改平时的躺姿,趴在办公桌上午睡,醒后一看,肚皮上果然没有字,他得意地自语道:“看你怎奈我何!”然而,回家把衣服一脱,夫人却惊异于郭子敦背上有字,是一首诗,诗曰:“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原来,黄庭坚无法在胸腹处着笔,便在郭子敦背上露了一手,而且,当时的人们文身时,经常把这首诗文在背上,郭子敦不由得连连叹息。 在同事身体上练书法,可以看出黄庭坚性格中诙谐风趣的一面。不仅与同事,其他人也是如此。有一黄姓相面先生,硬拉着黄庭坚看相,预测他有点翰林、当中书的命,然后向这位大书法家求字一幅,想做个广告,撑个门面。黄庭坚倒没拒绝,顺手写下:“黄生相予,官为两制(翰林学士称内制,中书舍人和知制诰称外制),寿至八十,是所谓大葫芦种也,一笑。”黄生接过这一“金字招牌”,欢天喜地。同行者不解,问何谓“大葫芦种”。黄庭坚说:“我曾在相国寺见一卖大葫芦种的人,背一葫芦奇大无比,他从大葫芦中取籽出售,一粒就卖数百钱,人们竞相购买。不料种下去后,结出来的却是廉价的瓠瓜。”(宋代范公偁《过庭录》)这所谓的“金字招牌”,实则戏言黄生之术不可信,同伴听后大笑。 虽然只是一些笑谈,但幽默之外,我们明显能感觉到黄庭坚内心的傲气,是的,黄庭坚确实心高气傲,为此,他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宋朝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士大夫因支持或反对变法而形成了新旧两党,并逐渐演变成了党争,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间水火不容,你死我活。黄庭坚曾参与编修《神宗实录》,因为他曾反对变法,被划归旧党。宋哲宗绍圣(1094——1098年)间,新党重新掌权后,便在《神宗实录》中摘出千余条内容,控告他诬蔑宋神宗。双规、禁闭,诸多手段一齐上。但是,无论怎样威逼利诱,黄庭坚却始终不承认有诬蔑之辞,“凡有问,皆直辞以对”,不折腰、不惧怕、不屈服,其嶙嶙傲骨、凛然正气,令士大夫莫不叹服。黄庭坚不会低头认罪,不会忍辱偷生,所以,他受到的打击比其他旧党人士更大,结局也更悲惨。他先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市),后贬黔州(今四川彭水县),再贬戎州(今四川宜宾市),后来还遭除名,被踢出了干部队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州市),成了阶下囚,最后惨死他乡。 即便遭受如此大的打击,黄庭坚却从未叹息命运不公,也从未请求过赦免宽大,始终高昂着自己的头颅。据杨万里《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记》记载,黄庭坚羁管宜州后,先寄居城西一居民家,太守认为按罪不能安置这么好。寄居寺庙僧舍,太守又不同意。黄庭坚无奈,被迫搬到城南戍楼,太守这才点头。戍楼是城墙上用于军事的瞭望楼,破败不堪,风雨飘摇,冬天太冷,热天太热,比囚牢好不到哪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黄庭坚依然读书作文,自得其乐。他曾为友人李资深的书写跋,跋云:“崇宁二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日,抱被入宿子城南。予所僦舍‘喧寂斋’。虽上雨傍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人以为不堪其忧,余以为家本农耕,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可不堪其忧耶?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为资深书此卷,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黄庭坚《题自书卷后》)栖身破败的戍楼,风雨无遮,市声纷扰,他不以为忧。与邻居家宰牛的案板相对,看着市民们讨价还价,他安然榻上,焚香读书。他甚至还把这居不像居、屋不像屋的地方,取了个十分雅致的名字:“喧寂斋”。 不特此也,据在黄庭坚最后岁月一直陪伴他、为他料理后事、护丧归葬的范寥(字信中)说,有个热天,太阳烤了好长时间,一日忽然大雨倾盆,久旱逢甘霖,黄庭坚兴奋得像小孩一样,赶快搬出椅子,坐在椅子上,然后将双脚伸出城墙栏楣外淋雨,还回头兴奋地对一旁的范寥说:“信中,吾平生无此快也!” 与宰牛的案板相对焚香读书,用三文钱买的毛笔为朋友写跋,把在城墙上淋雨当成平生快事,这就是一代文豪黄庭坚流放生涯的精神状态,他是一个永远站着傲笑而不跪着哭泣的人,哪怕为此颠沛流离,困苦一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