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举凡年节吉日、婚丧嫁娶、庆生奠死、宴亲飨客、洗尘饯行等,我国民间社会几乎都离不开酒。 在一些地方,如江西农村地区,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那些由酒文化衍生而出的流传了千百年的奇风异俗,很多至今仍然盛行。正是这些多彩的饮酒习俗,才使得民间社会的欢乐场更为热闹。 在樟树,喝酒划拳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娱乐方式。 饮酒之前先设席 选出“桌长”发布饮酒令 每逢喜事,民间都有喝酒的习惯,在江西民间就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并且设酒席也很有讲究。 在古代,江西人摆设酒席,以“先坐为主”,“后坐为宾”。这个“主”,指的是宴请的宾客中喝酒的以及接下来要拼酒的宾客中先入座的人,在酒桌上拥有主导权和话语权。不过,这种规定在当今已经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千年酒文化的樟树,在设席饮酒之前,首先要选出“桌长”。毫无疑问,“桌长”即是酒席中享有最高“权利”的人,具有发布饮酒令的特权。“桌长”一般是由喝酒的人当中德高望重且酒量较好者担当。 在江西许多地方,酒席上座位的安排都极为讲究:主人一定要坐正对门口的位置,重要的客人一般都安排坐在右边,只有当主客都“对号入座”了,才能进入饮酒、敬酒、拼酒阶段。 行酒、过门曲、自由酒 拉开喝酒仪式序幕 茶要浅,酒要满,说的是倒酒的规矩。樟树人讲究倒酒要堆起来,出杯沿而不溢。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主人的诚恳。主人敬酒时,自己的酒杯是千万浅不得的,否则,难免有省酒之嫌。 酒倒得太满,一时无法端起,桌长便会提醒先“鞠躬”后端杯。有自作聪明的人,想借举杯之机泼酒,被人看见是要“点酒罚三杯”的。 按照樟树人的规矩,喝酒要听从桌长的饮酒令,先由“桌长”起身示意,先喝“自由酒”。实际上,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样的目的是暗地摸清桌上人员的熟络程度,以便之后喝酒“按计行事”。 上饶地区则把第一轮一起喝的酒称为“过门曲”,也叫“润嗓”。 吉安地区宴请一般为十人一桌,做十道菜,意为十全十美,开饮之前由坐上席的人倡导,一次饮一圈过来,名为“开桌之酒”,也称“行酒”。 “文喝”细水长流 “武喝”脱衣捋袖 旧时江西人有两种喝酒方式,分别为“文喝”和“武喝”。“文喝”讲究“慢”,斯斯文文、不急不闹、悄声细语、慢条斯理地品滋咂味;“武喝”则脱衣捋袖、开怀畅饮。 目前,在江西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样的习俗。敢“武喝”的人,通常都有好酒量,并有副好身板。 安福地区喝酒极其讲究,喝酒切入正题后有“三道门户”,每道门户以四杯酒为量,主题意思是“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第一道门户是全桌先同喝四杯,叫“团团圆圆”;第二道门户是主人敬客人四杯,叫“宾至如归”,再由客人回敬主人四杯,叫“有来有往”;第三道门户是互相划拳、猜子、对对子、猜谜语,叫“喜上加喜”。 最后在客人的多次恳求下,主人才相约大家喝上四杯方可宣布散席,叫“欢迎再来”的“收兵锣”。碰上外乡人来做客,往往被这些路数套住,喝得酩酊大醉,走路左右摇晃,这叫客人“尽了兴”。 多样划拳习俗 成酒席必备助兴环节 喝酒划拳是酒席上必不可少的助兴环节,这项传统习俗在不同的地区被演绎得多彩多样。 在江西,有句流传已久的话叫“江西划拳看鹰潭,鹰潭划拳数余江”,可见,余江地区喝酒划拳的高手如云。当地一般是由东道主“做关”,划拳有“一年”和“半年”之分,“一年”为十二拳,“半年”为六拳。 余江人划拳规矩颇多,主要表现在划拳的喊数和出指的手形两方面。划拳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虽然不如文人吟诗诵词那样文雅,但也有独特的意味。 划拳的数字从零到十,皆用典故巧妙呼出,语带吉祥、祝福,寓意丰富。余江方言“开手”和“魁首”读音相近,划拳时喊“开”其实是说“魁”。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天夜晚民间女子要赛穿七孔针,俗称“乞巧”,因“乞”和“七”谐音,所以划拳时将“七个”喊成“七个巧”或“七巧”。 民间宴席饮酒过程中,为了让客人喝得尽兴,衍生出了很多流传广泛的“酒桌游戏”,并且作为固定仪式被保留下来,成为民间社会欢乐场中必备的助兴环节。 五花八门的酒俗 与生活紧密关联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常见的是时节酒,如清明酒、端午酒、七月半酒、冬至酒等。 不过,在江西很多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剃头酒”、“得周酒”等饮酒习俗。如在余干、宜黄一带,小孩满月时要剃头,家人还要摆酒宴请,亲友们轮流抱过小孩,最后坐在一起同喝“剃头酒”。除用酒为婴儿润发外,有的长辈还会用筷头蘸上一点酒给孩子吮吸,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福分喝“福水”(酒)。“得周酒”则是待小孩过周岁生日时摆设的酒宴。 在江西赣南客家地区,传统的酒俗更是五花八门,如男孩到了婚育年龄,家长要请媒人喝酒,称其为“发脚杯”,意即起程酒,主要是犒劳媒人起步动身去说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