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茶知识 > 黑茶 >

品黑茶前需要的心理准备

http://www.newdu.com 2017-12-22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黑茶品饮和其他茶类不一样,社会上对黑茶的认知也明显滞后于其他茶类。品饮绿茶、红茶、乌龙茶的感受带入黑茶的品饮中,会带来较大的困扰。
    品饮黑茶,客观上除了器具的准备和基本的冲泡技巧之外,还得有心理上的准备。
    (黑茶中各种茶的冲泡技巧在湖南黑茶网上都有详细的介绍,包括:千两茶、茯砖茶、黑砖茶、天尖茶等。)
    首先:它不如绿茶鲜爽。习惯喝绿茶的朋友可能会习惯性地把它和绿茶相比,因为黑茶用料相对要粗老一些,且经过后期发酵,其鲜爽度无法和绿茶相比。如果有想把它和绿茶相比的念头,在此就要打消掉了这个念头上。
    其次:它不如红茶的红艳和果香。
    其三:它的香气更比不上乌龙的张扬和霸道。
    其四:它不如黄茶或白茶那样的恬淡。
    和以上几种茶类所用的原料相比,黑茶不纤秀,甚至可以说欠精致。且饮用方法和方式相对粗放,所以对于追求精致生活的人来说,黑茶是比较难进入选择视野的。正因为它不具备这样或者那样茶的优点或者说长处,它却具有其它茶类所具有的中庸,中和的精神和气质。
    品黑茶,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对人文关怀上,对文化的关注上。所以黑茶的品饮也许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体贴和回味。
    百年老茶的诱惑人如有百岁,必称寿星。
    又因为在以前,大家喝茶贵新,陈茶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当作药引来使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喝老茶品老茶的风气逐渐盛行。于是,很多被遗忘的黑茶老茶被人们视若珍宝。而这些老茶的存世量又极少,特别是除普洱茶之外的其他黑茶类,青砖茶、茯砖茶、黑砖茶……等等。如果能遇到一泡存期三十年四十年的老青砖茶或者其他,这必让人欣喜几天。这样的机会只能属于少数人,或者说是少数人的专利。
    如果说能遇到一款百年的青砖茶,那会是什么样的缘分呢?
    只有一泡,就我手中所掌握的资料,这样的青砖茶也没有多少泡了。而普洱茶百年老茶还可以论件,相差何其悬殊。所以这一泡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壶温水热,把茶放入温壶中,静置片刻,注水。
    香气清雅,陈韵深沉,不张扬。和原来熟知的普洱茶老茶完全区别开来。
    此茶洗一次就已经极为干净。
    入口顺滑无比,茶味贵清,君之子交淡如水,即深刻体现的是一个清字,清而无染无杂。清而不淡,犹如君子之交的情谊。清易寻,而醇难觅。醇:指味厚而不腻。得清而可以久久回味是很难两全的。在目前的一些老茶中,存放环境干净适宜,而品质不错的茶中都能找到。所以醇也不难。难的是韵(竹韵),韵是指在品茶过程中,体会茶从口感传达转心灵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给你全身带来丰富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感”。有韵也不难,难得的是有“和”。茶主和。喝茶会让我们和气,包容。好的茶喝下去,既可以让你的身体为之一振,神思爽朗,感觉自己的身体一下子就通透起来,四肢百骸都舒坦起来,这就是茶的和。和已难,然而,茶更难得的是空。空,在佛教中提得比较多。空不是没有,不是无。是无我无执,无分别。这在佛教的修行中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茶也是茶中翘楚,难得一逢。当然,不排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茶好,人好,境好,亦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完全放空,从而达到“空”的境界之上。那当然需要各种机缘同时会齐。
    遇到一款好的茶,则可以把所有的这些外因全部消除,即可以让我们达到口感,心灵上同时放空,回味时,却又感觉到空灵,生动,韵味悠长,其实这也就是为何会“禅茶一味”的源头了。
    “空”而致“静”而由静中入空。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也只有在静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才会去很好的思考一些哲理性的东西,才能进行自我的反省和促进。这种促进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个人修养的提升,和道德水准的修炼。
    至静,则万物生起。
    这和道家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一样。由茶入静,由茶致空。则可以心生万物。
    佛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体无滞,来去自由。如果心已空,身已空,那么来去无碍,则可以心地澄澈,心生欢喜。
    无味乃至味,实则有味,因为无味乃空,至味为太和。
    这应该是好茶的基本标准。也是品茶的最高境界。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有人认为品茶是高雅的事情,而自己不会品茶。喝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肥或者说就是为了保健。对于执著于品茶的人来说,这些理由不屑一顾,太俗!
    非也!
    就像学佛之人,很多人从开始学佛时,其目的也不一定是渡人,或者渡己。往往会抱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目的。佛说:从贪著入门也并非绝对不可。《维摩经》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也就是说,先以某种方便使人们对佛教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澳洲的一些道场,便免费为大家提供素食。很多人到寺院来并不是对佛教有兴趣,是奔着免费素菜而来。但他们到寺院的次数多了,渐渐对佛教产生了感情,然后听听讲座、读读佛教书籍,认识也会有所提高,最终转入正确的发心。所以说,如果不是停留在贪著的基础上,而能通过闻思经教来树立正见,并以正见为指导,“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那么,尽管是从贪著开始,最终却能放弃贪著,同样可以成就解脱。
    喝茶,品茶和这个道理一样。无论源于何种目的,只要你端起了茶杯,或者想到了茶,无论你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目的在接触着茶,或者与茶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联,都是有益的,可取的。(来源:互联网作者:叶羽晴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