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 《周易》 、 《尚书》 、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科目则由举子自选。另外,《孝经》、 《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 、《尔雅》。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说:“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或出礼部所试诗、赋、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岑仲勉说:“明经多帖两经,似乎较难,然《孝经》、《论语》文字无多,不难兼习。……进士诗、赋限韵,要须自出心裁,比口试专凭默记者,难易有差。” 神龙元年(705年)明定明经科考试有三场。第一场帖经,第二场试义,第三场试时务策。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扒灰佬)《四书集注》,以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易经在重“思想教育”的科举中诚然不属于重点 王安石变法时,注重策论,摈弃死记硬背,引导实际应用。取消贴经(填空背诵)和默义(名词解释),改为经义(对典籍的深度理解)和策论(治国实际策略),明法科,法律,强行推广王安石的新经义。 在变法问题上,北宋皇帝和太后这些最高统治者,神宗、宣仁太后、哲宗、徽宗等每一个都和前一任反调,整个朝廷又因人废事,做不到对事不对人,所以王安石的变法政策,随着皇帝和太后的寿命和王安石、吕惠卿、司马光、曾布、蔡京等人的起落,像荡秋千一样摆过来又摆过去,先是司马光得势拨乱反正,然后章敦又反攻倒算。徽宗又迷恋收集石头,外有女真和渤海的崛起,西夏的中兴,内有宋江和方腊等起义,没多久就北狩五国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