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北土城上看古今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古之城池,皆有城墙。北京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纷争之地。战事一开,箭镞所至,城墙首当其冲。城墙屡毁屡建,一砖一瓦记录着沧桑过往;垛口几易其颜,人来人往于此遥望,看那说不尽的时代更迭。
    元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南下,在金中都东北方大宁宫的周围营建新都城,并将其命名为“大都”——北京从此便成为了全中国的政治中心。元大都是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最后一座按照既定的规划平地创建的都城,从规划的完整性和规模的宏大而言,为当时世界之最。元大都的防御体系——夯土城墙是元世祖至元四年到至元十三年修建,时至今日,在历经七百多年的风雨冲刷后,它的一部分还屹立于北京一隅。虽今日城垣已残破,已然无法重现当年景致,但终究是得以保存了下来。
    
    想那城墙驻守京城北角数百年,静观了多少世事沧桑,城墙之下必藏有数不尽的故事,笔者按捺不住向往之心,于是择一佳日,便前往北土城踏春去也。
    悠古城垣不语 静看风云纷争
    出了北土城地铁站,迎面而来的便是满枝桠的海棠花,微风轻拂,带来淡淡的花香。乱花虽欲迷人眼,可我不敢忘那等待了我七百多年的城墙,于是赶紧举目四望,却不见城墙踪影。
    问过花溪边的一老先生,才知道,要寻得城墙遗址,还得继续沿着一条小河走。据老先生说,这条沿城墙的河流被称为小月河,它为清河的支流,源自德胜门外关厢,经马甸至清河镇入清河,长10.25公里,是随着元大都的兴建,由人工渠与自然冲积沟形成的一条古河道,至今,已静静流淌了几个朝代。
    根据老先生的指引,沿河流一直往东走,却发现眼前更像是一处荒僻的公园,并未看见城墙遗迹。看到有老人家聚集在一块闲坐着,便上前询问元大都城墙遗址。虽然老人家们纷纷说道“这里已经没什么可看的”,但我不见城墙不死心,所以执意继续前行,好在一会儿,便看到了一个石碑。
    石碑是立于1985年的“元大都城垣遗址碑记”。至今,也就是将近三十年的光景,却见那碑已经污渍斑斑,划痕重重。而在亭子背后绵延数公里的土丘,便是距今已经七百多年的元大都古城墙的遗址!
    城墙约有二三层楼高,沿着石梯可以爬上去。这些古城墙之所以命名为土城,是因为从目前发掘的实证看,这些城墙全是用夯土筑成的,没用砖石包砌。
    难道当时没有发明砖吗?我查先秦典籍,确实没有“砖”的称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只有“瓦”字而无“砖”字。但从陕西出土的文物看,早在西周中后期已经有了砖。作为元大都的王城,其城墙为什么没有用砖呢?
    针对这个问题,专家们大致有三种解读:一是在我国早期城垣建设中,用夯土筑城墙早已成为习惯,所有城池都是这样建造的;二是当时的砖大多为空心砖,用这样的砖筑城墙抗打击能力并不强;三是为了节俭,城墙用土筑,城门用砖筑,可以节约大量开支。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观点,但又想难道当时造不出实心砖吗?
    根据资料显示,元代的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为了加固城墙,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竖柱)和“絍木”(横木)。城墙的收分(概念源于建筑圆柱,底粗上细)很大,根据已发掘的城墙的收分推算,它的基宽、高和顶宽的比例为3:2:1。为加强防御,又在大都城的十一个城门建造了瓮城和吊桥。在夯土中使用永定柱,即我国传统的板筑技术,以加固城墙,并且在这种夯土城墙外还有护城河,以当时的眼光来看,使用夯土筑建城墙确实是明智之举。更重要的是,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能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如刀、枪、箭等的袭击,并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简便。
    并且从节省的角度来看,使用夯土筑墙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长达数公里的城墙若使用砖砌墙,那么在制砖技术并不高超的元代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但使用夯土筑墙也有缺点。夯土容易被敌人破坏,而且不耐风雨剥蚀,天长日久会自行坍倒。于是在七百多年的风吹雨淋,阳光曝晒之后,我们所看到的北土城的城墙已然变成了一条长达数公里的延绵土丘,早已不见当年蜿蜒城墙的威严。
    
    海棠花开成溪 笑迎游人如织
    除了历史悠久的古城墙,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里还有一景最为出名。
    据说北土城这里的海棠树近两千株,被称为北京城内最大的海棠林。每逢四月,当春江水暖,柳绦轻点江面时,那枝头上的花苞便少了矜持,忽如一夜春风来,花儿们竟约好似地一同绽放。一时间小月河畔便被这一簇簇的海棠花染上春色。
    走在红白相间、花潮如海、游人如织的公园里,看那老人带着小孩子,徜徉在漫天海棠花树下享受天伦之乐;且见那年轻妈妈带着爱子,拉着小孩的手用颜色带着他感知最原初的世界;更有满头银发的老年摄影发烧友,在人群之中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方土地,支好了专业摄影架,拉着自己的老伴站在海棠树前,想要定格他们两个人美好时光与垂暮年华。
    欢声笑语在海棠花丛中飘扬,半坡上那绿油油的春意,实在是“开口无言语,溪下客如潮。纵使风吹花做雪,飞舞更妖娆!”
    古有黄仲文《大都赋》,云此“论其市廛,则通衢交错,列巷纷纭。大可以容百蹄,小可以方百轮。街东之望街西,仿而见,髴而闻;城南之走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榭,选九州之秾芬。”而今日漫步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眼前之景全然不同,但繁华盛况一如往昔。
    走在熙熙攘攘的花丛小道,忍不住开始漫天遐想:千百年前,这里漫步着的是元代的朝民,他们或头戴笠子帽,身着“质孙服”(古代服装名,上衣连下裳,源于戎服,便于骑乘),骑着马,踱步在城内。百姓在高墙之外,带着敬畏又憧憬的眼神窥探着深宫……而如今,时代更迭,岁月变迁,元大都的高墙不再,却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浓郁“元味儿”的市民公园。平民百姓,一家老小,得以在初春阳光最明媚的时候,拿着相机,来此野餐游玩,享受着工作之余与家人团聚的轻松欢乐时光……
    走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准备折返,我忽然注意到地铁站里那如游龙似走凤的白底青花纹,那纹路或卷曲或舒展,勾勒出的一笔一画,皆是美感所在,且这美沾着古味,更显厚重悠扬。
    想那元古城虽已不在,仅存的夯土堆也变了模样,可是这元青花依旧在,遗址公园里游人不减,笑声可闻,关于历史的故事也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和上演……
    原来,时光已逝,但却从未走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