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黎里古镇 古街风光二:缆船石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古镇黎里》,李海珉 佚名 参加讨论

    缆船石,船只停靠系缆的支点,水乡泽国的繁盛,在这一小小的支点上竟然也能看到它五彩缤纷的折射。民国时期,黎里的缆船石超过一千颗,多达50余类。目前,黎里保留的缆船石,光洞穴式的就有254颗,堪称江南市镇之最。缆船石雕刻只是历史文化中一丁点,但是一样闪耀着绚丽的色彩。
    黎里的缆船石,主要有两种形态:立柱式和洞穴式。立柱式一般不加藻饰,少数雕有简单的花纹,洞穴式始自明代,多数雕刻成精致的艺术品。本节主要介绍的是洞穴式缆船石。
    
    (2.2.1立柱式缆船石)
    黎里的缆船石始于明代,保留在驳岸上的青石质地的缆船石就是明朝的遗物,很少有雕饰,少数是定胜形的,多数呈象鼻形,所以黎里人把缆船石叫做“象鼻眼”。清代,缆船石在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纹饰,构图古朴庄重,典雅美观,有横式、竖式,平雕、浮雕和透雕多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缆船石在生产与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缆船石维系的主要是农船、航船和渔船,明清两代的黎里,繁华的动力就来自这些载重三、五吨,至多十来吨的小船。
    缆船石作为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石雕文化,透过它,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得到多种信息。
    缆船石,探寻黎里古镇历史性规模的重要证据。
    缆船石使用的材质与修筑驳岸、河埠所采用的石料同步,对此,江南地区自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代中期以前采用青石,明代中期开始采用麻石,俗称“金山石”。黎里留存下来的青石象鼻形,还有定胜形的缆船石不多,连同残缺的,不超过10颗,主要分布在青龙桥至明月桥的驳岸两旁,凭此,我们可以确定,明代中期以前,黎里是个一河两岸型的集镇。明月桥向南的横街,子来桥往西至望平桥,那里的缆船石全是麻石雕刻的,可以认定,黎里镇从明代后期又由横街向南北拓展了四百六七十米,形成“丁”字形的镇区,清代再向西扩展了200米。镇区由“丁”字形发展为“十”字型。
    缆船石最实用的功能就是系缆,再就是测量水位,预报水灾。
    江南地势低洼,平均海拔只有3米上下。封建社会,中国始终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国,治水历来是头等大事。为了测量水位,江南市镇多处设置“水则碑”,明朝年间,吴江垂虹桥就竖了两块,嘉善的西塘也有一块。因为水位的升降,维系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所以百姓称之为“忧欢石”。黎里驳岸上洞穴式的缆船石,一般河埠本身安排的两个较低,河埠两边驳岸上的两个高一些,二者相差大多在一尺上下。驳岸上的缆船石距离路面总在40到80厘米之间。这是基本的定式,凡出现例外的,尤其是那种安置得特别高的,就有警报水位的作用,也是一种“忧欢石”。
    黎里镇中心北岸,有一颗缆船石,雕刻的是葫芦吐蝙蝠,一个葫芦,上部有一只奋力高飞的蝙蝠。这颗缆船石位置较高,一般的缆船石都在1尺至1.2尺,而葫芦吐蝙蝠特别长,达1.3尺。这是黎里的“忧欢石”。每年的雨季,黎里民众都密切注视着葫芦和蝙蝠,假如水位在葫芦以下,那么人们笑遂颜开,水碰到葫芦底了,担心开始了,漫过葫芦了,甚至连奋飞的蝙蝠也没掉了,那么黎里人就会凄苦地说:“没蝠,没福,蝙蝠没脱没得收!”那么,这一年的农田看来又将颗粒无收了。
    
    (2.2.2葫芦吐蝙蝠)
    系缆停船、预报水位是缆船石存在的基础,逐渐地,人们雕琢出了种种纹饰。黎里市河两侧至今保存着30来种。有动物的,象鼻、犀角、河蚌、蝙蝠、猴子、麋鹿和蚕宝宝;有植物的,蕉叶、桃子、佛手等。有表吉祥的,如意、定胜、经幢。有宝剑、葫芦、扇子、横笛、花篮、渔鼓、荷花、宝板等暗八仙。有铁锚、金锭,甚至出现了民国肇造时的五色旗。还有几种事物或动物组合而成的,比如瓶生三戟、瓶生蜂猴、如意得鹿等等。
    黎里的缆船石,显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祈求的,主要有如意、桃子、桔子和石榴等。
    黎里古镇的缆船石,如意特别多,三五步就有一块,形态生动,形体各异,好似一群俳优,腰萦彩绸,左顾右盼,各呈所长,又似蔓草缠身,卷延不绝,这叫“蔓带如意”,口彩语“万代如意”的谐音。驳岸上的如意,有的地段连续出现,这有讲究,连续安排四颗,那是祈求“事事如意”。在八坼等地,一连出现了九个,那是“九如”,九如出于《诗经·天保》,一首专门祝福的诗,“天保九如”祈祷人如日、如月、如山、如川、如冈、如陵、如阜、如石、如松柏,集中了人生所有幸福的祝颂。
    
    (2.2.3舞女如意一)
    
    (2.2.4舞女如意二)
    黎里缆船石的安排还有许多讲究,有的在如意的上首安上一块“笔锭”或“笔定”。就是一支毛笔加一个金锭,或者一支毛笔加一个定胜。古镇的河埠上,常常有这样成对的组合。金锭一般用一个金元宝代替,定胜是两头大中间小,状如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讨口彩“必定如意”。
    
    (2.2.5笔与定胜(必胜))
    双桃、双桔和石榴也表露民众美好的祈求。桃子,在中华民族心目中,历来是长寿的象征,习称寿桃;桔,谐音吉,祈求吉祥。桃子和桔子成对出现,也与民族习惯有关,双喜,双喜,逢双必喜。石榴因为多籽,黎里人认为多子必定多福,所以追求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家庭,或家族,他们喜爱这样的缆船石雕刻。
    黎里的缆船石,雕琢出了读书出仕的科举印痕。
    中国独创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初创至晚清寿终,长达1300多年,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渗透进民风民俗以及百姓心态,它必然会在缆船石的雕刻中显现出来。与科举密切相关的缆船石,黎里最多见的要数“瓶生三戟”,还有“瓶生蜂猴”和“如意蹲鹿”各一颗。
    瓶生三戟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个造型独特的花瓶,宽宽的底座,上面插着三支戟,只在瓶颈处透雕作细腰,这细腰正好成了系船缆的缆船洞。戟,古代使用的一种长兵器,大凡瓶上左右两边的是单戟,中间一个双戟,像《三国演义》里吕布使用的那一种双戟,也叫方天画戟,集戈、矛于一体,既能直刺又可横击,挺有威力。戟,还可以充作仪仗,唐初,规定三品以上列门戟,后来门戟制度时有变动,规定逐渐具体。终于,戟作为兵器逐渐淘汰,日益突出的是仪仗功能,能够列戟那是荣耀,列戟的多少又显示身份的尊卑。“戟”与“级”同音,又是有身份者的仪仗,于是民众就讨它的口彩,在花瓶上生出三戟,组成赏心悦目的图案,谐音“平升三级”。
    
    (2.2.6瓶生三戟)
    平升三级与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密切相关。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县试,包括府试和院试,考中者俗称秀才;乡试,中式的称举人;会试,合格称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排定名次,成为进士。一介平民假如能够顺利通过这三级考试,那么就可以跃入统治阶级的行列。那时流传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语,可以说道尽了科场上的辛苦辛酸以及考场拼搏成功后的踌躇满志。科举考试几乎吸引了所有的读书人,调动了所有的国家机器,动员了社会所有的角角落落。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可以免赋税免徭役,每年参加“科考”,成绩合格的称“增生”,列入高等的称“禀生”,二者都由官府供给一份薪米补贴,凭此,穷秀才不经商不务农不做工勉强可以苦度光阴。举人,这是科举中最关键的一关,俗称“金门槛”,翻过了就是老爷,有资格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如果参加会试三次不中,按清朝规定,由吏部派员接见考察,时称“大挑”,列一等的委任知县,列二等的以府、州、县学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大挑的标准重在形貌与应对,相传有“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诀,例如长方形的面相为“同”,方形的为“田”,身体高大者为“贯”,身材匀称者为“日”等等,合于前四字者为一等。至于中进士的作官,那就不消说的了。至今赞扬某些行家里手,往往用“科班出身”“三考里出身”之类的话,这都出自科举考试。“科班”和“三考”,是说做官的资格通过正而八经一级级地考上来的。封建社会除了科举,似乎也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通向富贵和显赫,因此平升三级也就成了读书人终生的祈求。能够顺利通过这三级考试,那真是平步青云的快事了。
    瓶生三戟的缆船石在江南古镇很多。科举制度消亡了,瓶生三戟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然而作为一种雕刻艺术,它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前不久,黎里有人家造了一座仿古建筑,那长窗上面就刻有瓶生三戟。艺术品尤其是文物,寿命远远超过产生它的社会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至今还能听到人们用“平升三级”作为祝颂语呢!
    雕刻瓶生三戟的,一般总是读书人家,指望儿孙们能够考科举,首先是支撑门户,不受欺压,再则飞黄腾达,荣宗耀祖。朱德写过一篇《回忆我的母亲》,文中谈到,他家父母节衣缩食,培养他读书,希望他应考科举,将来支撑门户。考上秀才,就有三大特权,除了上文提到的经济待遇之外,还有政治待遇,见了知府以下的官员不必五体投地地下跪,只要拱手作揖,犯了小罪,一般不须官府惩处,由学政,也就是学校老师处罚。假如犯了大罪,那么必得先开掉秀才这个功名,方能判罪。民间一直说,革掉秀才能抵它三五年官司,不过,在清代的史书中,似乎没有明确的记载。
    自宋以来,黎里出了特奏名状元1名,进士26人,举人61名,秀才无数。
    黎里镇横街南头的两个河埠上,静静地安排着两颗醒目的缆船石,靠西侧的那颗,一个花瓶,上面蹲着一只猴子外加一个小蜜蜂,东侧的那一颗上,一个如意,顶上蹲着一头梅花鹿,梅花鹿高高地昂着脑袋,灵活机警,同猴子蜜蜂隔河相望,煞是可爱。两颗缆船石,一颗谐音“平生封侯”,另一颗谐音“如意得禄”,与平生三级可谓异曲而同工。
    
    (2.2.7瓶生蜂猴)
    
    (2.2.8如意蹲鹿)
    从明代开始,对功臣一般封到侯伯为止,不是皇族子弟不会封王称公,那些重要的开国功臣,也只有在死后才追封王爵。清代,名义上封赠分“公侯伯”三等,事实上封公者极少,只在清初实施过。简单地说,“王”和“公”,不是皇家后裔,不是开国功臣,那是无缘企及,无法消受的。平民庶人,最高的奢望就是企盼封侯。看来,平生封侯,明清两代文人学子仕途通达的至高境地。
    鹿与禄同音,鹿成为高官厚禄委婉的代称和形象的表现。读书人考科举,当时叫作“干禄”,译成大白话就是追求利禄。鲁迅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到,他童年上书塾,第一天第一次就对着三味书屋的一幅中堂行礼,那中堂不画别的,画的是一幅梅花鹿。上学,向梅花鹿行礼,不就是求禄、干禄吗?
    鹿与禄同音,由高官厚禄逐渐转义,产生了政权之义。唐魏征有《述怀》诗,“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这个禄指的就是政权。政权的最高表现是皇帝,所以鹿又可以称代帝位。《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成语逐鹿中原,就有了特定的含义,那是群雄并起,争夺皇位争夺天下。《三国演义》第20回,写到曹操与汉献帝率领大队人马到许田围猎,遇到一头大鹿,献帝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回过头来让曹操发箭。曹操一边微微颔首,一边向献帝讨弓箭,献帝不加思索就将自己的雕弓金箭递了过去。曹操弯弓搭箭,扣个满弦,嗖的一声,射个正着,大鹿应声而倒。群臣将校,望见鹿背上的金箭,只道是天子出手不凡,踊跃欢呼,“万岁”连声。曹操纵马,直出阵前,遮于献帝面前,领受众人的欢呼。刘备欠身向曹操祝贺,曹氏语带双关,说:“此天子洪福耳。”后来,勉强回马向献帝称贺,可是又假痴假呆的,没有归还天子宝弓,擅自随身悬带。这是罗贯中的象征之笔,围猎点出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焰,射鹿又暗示了曹阿瞒僭越自代的野心。
    当然,黎里镇的百姓大多不会野心勃勃到把眼光瞄准什么帝位,他们心目中的鹿,就是高官,就是厚禄。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考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追求,无可厚非。就在“平生封侯”和“如意得禄”那两颗缆船石的周边,确实出过好几位进士。不远处有一条“闻诗堂弄”,弄内最主要的建筑就叫“闻诗堂”,清时殷氏有兄弟两人,昼夜诵读,声传四近,后来兄弟俩先后得中进士,据查,兄长传胪及第,也就是仅次于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第四名,由此闻诗堂遐迩闻名,至今仍然是黎里文人的一段佳话。
    黎里镇的缆船石,烙上了宗教的印记,主要有经幢和暗八仙。
    经幢,石柱状佛教用具,始于唐代,柱身大多刻有陀罗尼、佛像和经文。黎里早在西晋永熙元年就建造了普同院,南宋改称罗汉讲寺,简称罗汉寺,一座遐尔闻名的大刹。此后一再修建、改建和扩建。明清两朝,黎里信佛蔚然成风,除罗汉寺外,较为有名的还有玛瑙庵、宝纶庵、观音庵、莲华寺等近20座。除了经幢,黎里市河的南岸残留着一颗佛手。将经幢还有佛手刻成缆船石,安排在自家的驳岸上,显现了佛教徒的虔诚。
    黎里的道教,同样兴盛。早在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黎里建成了“大庙”——全真道院,元癸酉至顺三月(1333年),规模扩大,增建山门,明清两朝不断修建、改建和扩建。同属道教较为著名的有城隍庙等称院、堂、洞、观的道教建筑9处,信徒众多,香火旺盛。道教在缆船石上刻下的印痕,就是仅次于如意的“暗八仙”。
    八仙是我国道教中的八位仙人,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始于唐朝的《八仙传》及《八仙图》,唐以后,有关八仙的故事越传越多,宋元两代更有众多的八仙和众多的故事增加出来。明朝的吴元泰撰写了《八仙出处东游记》,排出了如下八人: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汉钟离、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和曹国舅,至此,八仙的名号才正式确定下来。传说每年的3月15,八仙要赴上界瑶池,参加蟠桃大会,为王母娘娘祝寿,他们从山东的蓬莱岛启程,各自祭出护身法宝,飘洋过海升腾天国。这,“八仙庆寿”的故事家喻户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为熟语,老少尽知。
    
    (2.2.9吕洞宾宝剑)
    
    (2.2.10韩湘子笛子)
    雕刻八仙形象,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在小小的缆船石上雕刻八仙形象,稍一不慎就会弄巧成拙。我国的能工巧匠,别出心栽,创造了“暗八仙”,就是用八仙各自的法宝代替八仙其人。民间至今有顺口溜:吕洞宾剑现灵光魑魅惊,常背一剑;张果老鱼鼓频敲有梵音,常笃鱼鼓;铁拐李葫芦一只存五福,常带葫芦;汉钟离轻摇小扇乐陶然,常摇一扇;韩湘子紫箫吹度千波静,常吹一箫;蓝采和花篮内蓄无凡品,常携花篮;何仙姑手执荷花不染尘,常执荷花;曹国舅玉版和声万籁清,常拍宝版。所雕的宝剑、鱼鼓等八种物件就代表了八仙。
    八仙,多数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在口耳之间不断被加工被神化,以致我们难以看出他们的本来面目。八仙是道教酝酿出来的仙人,土生土长的,品一品八仙中的人物就会觉得此话不虚。张果老、曹国舅和蓝采和都是唱道情的,而道情是宣传道教的民间曲艺。张果老的鱼鼓也叫道筒,大多是竹筒,一种打击乐器,唱道情时用手指叩击蒙皮的一头作为伴奏;曹国舅的玉版,也叫筒板、檀板,通常用两根长约二尺的竹片组成,唱道情时用左手夹击发声,配合鱼鼓使用;那个蓝采和,最早传说他手抓两块大拍板,四处高唱《踏踏歌》的人物。还有那个铁拐李,身背好大的一个药葫芦,不消说,是四出云游的江湖郎中。道教对我国的医药颇有贡献,道教中人大多懂点医道。暗八仙缆船石,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黎里的缆船石,显现了民众驱邪避凶的心态。
    黎里水乡,缆船石刻下镇水避水的印记要数犀角了。有单犀角,也有双犀角;有直犀角,也有弯犀角,大多腰缠彩带,大有飘飘欲飞的灵动。
    
    (2.2.11双犀角)
    犀牛角,简称犀角,是名贵的药材,也是雕刻工艺材料中的极品。在我国,犀角的名贵不在犀牛兴盛繁衍的时代,而是在它绝迹了一千多年以后的明清两朝。犀牛绝迹了,人们对它的怀念却与日俱增。拥有的时候并不知道珍爱,失去之后才感觉到了它的可贵,这也许是人们的一种通病。《本草纲目》等书记载过犀角的医药功能,《蠕范》和《格古要论》等记述了犀角的品类和优劣。人们把犀分为山犀、水犀和兕犀,判定水犀最为名贵。就角而言,有一角犀也有二角犀,生于额上的那个角最名贵。犀角的品色也有种种说法,犀角中的纹丝和鱼子相似,称为粟纹,粟纹中有眼出现,就叫粟眼,还有云头雨脚、通天相透、重透、正透、倒透等等分别。有些千年老犀,角内有一白缕或黄缕贯穿全角,出气而通天的,称为通天犀,就是李商隐诗中的“灵犀”,属于犀中极品;犀角内的花纹,如果是正透纹,黑中有黄花,黄中有黑花,或者黑中又有黑,黄中又有黄,属于珍品;花色相同,属于倒透花纹的,则略次一等;如果有深色的椒豆斑,再次一等;有淡色的散斑纹,又次一等;只有纯黑而无花的犀角,才不甚珍贵,一般用来制作象棋。
    明代著名市井小说《金瓶梅》,描写西门庆有一条犀角革带,清客应伯爵夸赞这条犀带是水犀角的,可以分水和照明,说什么“夜间燃火照千里,火光通宵不灭”等等。这些并非兰陵笑笑生一时兴起的杜撰,那是文献上有过记载的。《吴越志》载:有人献给钱武肃王一件云鹤水犀带,武肃登上了碧波亭,命手下一个叫许彦方的人系上犀带下水,结果,分开的河水达七尺有余。《杜阳杂编》载:敬宗时,南昌进贡一件夜明犀,入夜犀光照耀百步开外。犀牛角是名贵的,它有许多的特殊之处,但说得如此玄妙,则是民间神化的结果。
    古人早已认识犀角,知道犀角能够清热解毒。中医认为犀角医治伤寒有特效。得伤寒症,即使生命垂危,只要进服些许犀角粉,就能够起死回生。民间盛传,用犀角杯喝酒饮茶,可以延年益寿,精力旺盛,百病不侵。所以明清两代,从泰国、印度、尼泊尔等国进口了数量可观的犀角,小的一二斤,大的十几斤,这些进口的犀角主要用于雕刻犀杯。
    明清时期,犀角的疗效及其神奇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犀角分水的神奇功效,深得江南民众之心。于是水乡市河的石驳岸和河埠头上雕刻了众多犀角缆船石。船只系缆在这样的缆船石上,可以免受水浪的袭击,船上的孩子和妇女可以平安无虞。
    对于犀角缆船石,黎里至今流传着一则传说。黎里镇中间有座进登桥,俗称夏家桥,这里的水特别湍急,桥下有两个泄水孔,水特别深,南岸有一棵大树,树荫浓密,罩住了大半条市河。每当下雨或是阴天,总是阴森森的。清朝初年,这里来了一只修炼成精的水獭。这水獭作恶多端,它隔三差五地将河桥上的妇女、小孩和老人拉入水中淹死。罗汉寺的一位老和尚说,犀牛是水獭的克星,水獭只要见到犀牛浑身就会发抖,骨头就会散架。黎里没有犀牛,不过假如把犀角雕刻成缆船石,也可以镇住水獭,使它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随意伤害百姓的性命。于是,立马有石匠雕刻了两颗犀角缆船石,镶嵌在夏家桥北侧的驳岸上。看到犀角,特别是那颗单犀角,弯弯的角,有着特强的弹力,水獭害怕了,只好安份守纪地以捉鱼抓虾为食物,不敢随便害人性命了,没多久就逃之夭夭了。黎里夏家桥的犀角缆船石一问世,其他江南市镇纷纷效仿,在水流湍急处安上犀角雕刻成缆船石,以保证妇女小孩的安全。
    除了犀角,还有一些缆船石雕刻着双剑、怪兽(同里),厌胜钱(新市),以及上文谈到的暗八仙等等。这些缆船石,都寄寓着江南人民驱邪避凶、希望平安的种种心理。
    黎里的缆船石,更显示了民众冲决封建藩篱的觉醒,积极要求参政、议政,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黎里镇的东北侧的驳岸上,民国元年正好重新修筑,那里需要安排一方缆船石。居住在对岸的南社社员顾悼秋有感于民国肇造,五色旗在一番纷争之后确定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段史实,他精心设计的一颗五色旗缆船石图案,找到了南社主帅柳亚子,柳看了非常赞同,二人一起请了当时的石匠师傅,雕刻了一眼“五色旗”缆船石,安置在市河的驳岸上。
    五色旗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明确规定的正式国旗,这眼“五色旗”记载着一段纷纭的历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宣告满清王朝成为陈迹。在筹建民国的日子里,各革命军使用的旗帜颇不统一,讨论国旗时,意见纷歧,各地代表都力争将自家打出的旗帜定为国旗。主要的有如下四种:一、十八星旗,又叫铁血十八星旗,本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十八星象征十八行省,星用红色象征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武昌起义打出的就是这面旗帜,影响很大;二、五色旗,旗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我国古代以这五色为正色,其余都是间色,五色并列象征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上海光复,宋教仁、陈其美在苏浙沪等地使用;三、井字旗,廖仲恺和陈炯明在惠州一带扯起的旗帜;四、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异常振奋,亲手为在美华侨团体绘制的旗式图样,标定格式及尺寸,主张定为国旗。1911年12月,各省都督代表云集上海江苏教育总会召开共和联合大会。江苏都督程德全代表江浙沪提出以五色旗作为国旗,获与会代表通过,并把武昌首义的十八星旗作为陆军旗,青天白日作为海军旗。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正式议决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并由大总统颁令全国。
    1914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在他撰写的《革命方略》中,明确规定青天白日满地红为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由非常国会明令废除五色旗及十八星旗,统一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五色旗作为国旗,在中华民族人民心里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吴地,更是深入人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重新制定《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明文规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替代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2.2.12五色旗)
    数千年来,江南古镇,舟楫始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黎里民众粜米卖柴,送往迎来,桩桩件件仍然使用大船小舟。水乡的缆船石就如北方的栓马桩一样重要,一样实用,一样星罗棋布。缆船石,水乡泽国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五色旗,更是烙上了改朝换代的历史印记,烙下了黎里人民的政治觉悟。
    过去,江南所有的市镇都有相当数量的缆船石,据甪直文保所人员统计,甪直镇有过1000多颗,可惜现在只剩50来个。黎里现在保留254颗,算是江南古镇最多的了,但这个数量仍然不到原先的四分之一。河埠头与缆船石的数量有个定式,一个双落水河埠,一定伴有4个缆船石,单落水河埠也有3颗。现在的江南古镇,河埠头大多保留着,我们只要点数河埠头的多少,就可以推算出原先的缆船石数量。算下来,我们不得不惊讶缆船石的数量。甪直文保所人员说甪直过去有过一千多颗缆船石,一点也没有夸张。
    缆船石之多,是江南手摇木船的数量决定的,其中最多的是农船,还有名称各异的航船、不同种类的渔船,以及为适应不同行业需要而制作的其他小木船。
    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家”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每家每户必须拥有一条农船,人称“田装船”。罱河泥、扒草灰、运秧苗,上街、赶集、探亲、运肥、粜谷、采桑、婚娶、丧葬,桩桩件件什么都离不了田装船。这种船江南随处可见,各地对它的叫法不尽相同,浙北叫“摇摇船”,浙江温州一带的田装船安有四舱,所以浙南就称为“四舱”,黎里民众则称为“罱泥船”。
    缆船石,还有河埠头,映现出明清两代江南市镇发达的专业经济。
    自从明代开始,江南的市镇形成了粮食、棉花和丝绸三大经济板块。浙江的新市,驳岸上雕刻了“嘉禾”缆船石,在蚕桑丝绸专业市镇的驳岸上雕刻着“蚕”形缆船石。专业市镇,虽有分工,但并非绝然排斥,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明清两朝,黎里属于粮食专业板块上重要的一个点儿,不过黎里并不乏从事棉布和丝织的人家。时至今日,那驳岸上和河埠头,一颗颗生动的“蚕宝宝如意”,昂着脑袋,好象正在吐丝,正是蚕丝留下的印记。
    
    (2.2.13蚕宝宝如意)
    明朝开始,江南重要市镇的四乡,经营水稻的农家日渐减少,致使江南这个米粮仓发生了质的变化,终于由“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一方面固然反映了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江南农业生产的新变化。江南农家的经营方式不断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结构,把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变为经济作物为主体,本来的粮仓变为缺粮区。缺乏粮食当然不行,于是,一批专门经营粮食的市镇出现了,他们从湖广地区调运大批粮食,分运各地供应需要。这些市镇以枫桥市、平望镇、同里镇、长安镇、新市镇、皂林镇为代表,黎里镇也跻身其间,四乡农村固然种植水稻,出产大米,但更多的是运进湖广的大批粮食,且看现在密密匝匝的河埠头,一颗挨一颗的缆船石,是大小米行遍布,大驳船运进,再派小船四处调运的历史见证。
    黎里的河埠头缆船石上,当年系缆的,除了农船,还有更多的专业市镇的专用船只。无锡西樟船、江苏常熟船、上海浦东船和杭州驳船等,是米业的专用船;浙北的农村手划船,是运输丝绸的专用船,撬舫船,那是专运棉花的船只。
    缆船石的雕刻,有浮雕有透雕,也有平雕,从不加藻饰到逐渐增加藻饰,从简单到日趋复杂,从单一的景物到多种事物的组合,处处打上了民风民俗和心理印记。江南缆船石的种种艺术,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寄托着美好的理想,蕴含着丰富的追求。五色旗之类的缆船石,寄托着深刻的理念,从纯粹的民间艺术上升为现实主义的创作。
    
    (2.2.14平雕佛八宝)
    黎里的缆船石,雕刻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品种,也决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
    据老一辈的石匠师傅说,缆船石的纹饰,大多由石匠老师傅雕出范本,其他石匠及徒弟根据样品进行批量生产。由于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执钎者有较大的自由,可以即兴发挥,可以别出心裁。看看数量最多的如意吧,有的河埠及驳岸上连续出现,从形式看就有竖式如意、横式如意和S形如意,从雕刻形态看,有舞女如意、童子面如意、猫面如意、狐面如意、河蚌如意、蝴蝶如意、蚕宝宝如意……黎里人民的居室、器用、环境,不仅实用,更蕴蓄着深沉的文化内涵,就连这小小的石雕缆船石,在灵巧的匠师手中,竟也打理得如此的灵动,如此的细腻。
    
    (2.2.15狐面如意)
    观赏缆船石,让人们欣赏到它轻捷灵动的雕刻美。大凡石雕艺术,风格不外乎沉稳重实,硕大浑厚。而缆船石雕刻的图案,不管动物,还是植物,乃至静物,显现的总是轻松的形态。它们的形象结构、刻画手法,都洋溢着灵动的活力,充满了和谐的韵律。
    缆船石上的动物图案,黎里的雕刻者大多选取惹人喜爱的小生灵,比如蝙蝠、猴、狐和猫,每一样都是那么小巧可爱。大一点的,蹲在如意上的一头鹿吧,竖起耳朵,机警地聆听着四围的动静,似乎稍有动静就将腾跃而起。
    小生灵是这样,那么大动物大象之类呢?本来庞然大物,笨重之极,可是雕刻者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他们只选取象鼻,寥寥几笔,有写意的,也有工笔的,恰到好处,就举重若轻了。
    缆船石上的植物,最多出现的是芭蕉、石榴、桔子、桃子、灵芝、葫芦,随便哪一样都没有沉重的感觉,都是人们源于生活的爱物,赏心而悦目。
    对于无生命的静物,雕刻者的处理手法更多。最常见的手法是赋予动态感,系上飘带。比如定胜、金元宝之类,雕刻者给它们以衬托,以装饰,缠绕上飘带,蔓长的飘带,上下翻飞,远远望去,大有飞升之势。像犀角之类就给它一种张力,将犀角雕成弯曲变形的态势,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似乎蕴含着相当的能量,马上就将反弹。
    
    (2.2.16富有弹性的单犀角)
    再有就是赋静物以生命,那俯拾即是的如意,就有狐面、蝴蝶、猫头、河蚌、蚕宝宝如意等繁多的类别,听一听它们的名字,此类如意的灵动活泼已经跃然眼前。
    拟人化也是常用手法,匠师们十分擅长把无生命的物品雕琢成活生生的人,比如童子面如意,舞女如意。前者天真幼稚,可爱至极;后者秀色可餐,各具情态。全都有头有脸有眼睛,姿态优美,细腻柔婉,亭亭玉立。有直挺的,有曲屈的,更有一波三折的。个个腰缠彩带,裙裾绵延,左顾右盼暗送着秋波。站在河埠头和石驳岸旁,犹如欣赏一幅仕女长卷,徐徐展开,一群群轻盈之极的蜂腰美女,正翩翩起舞,妩媚婀娜,多姿多态,她们娇嫩的躯体中蕴蓄着美女们的万种风情。
    
    (2.2.17童子面如意)
    数千年来,江南古镇,舟楫始终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民众粜米卖柴,送往迎来,桩桩件件仍然使用大船小舟。水乡的缆船石就如北方的栓马桩一样重要。记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对人类社会实践作了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从揭示劳动本质、人的本质着手,揭示了美的本质。他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对世界审美的基础。缆船石雕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好是人们在从事社会性的劳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既美化自身也美化周围的环境,缆船石的美,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缆船石上的吉祥图案,来源于生活,创造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那些能工巧匠的即兴创作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透过缆船石艺术的图案,我们似乎看到了它内部蕴含着的神奇吸引力,也看到了长期以来,淳朴勤劳、心灵手巧、敢想敢干、不断前进的黎里劳动人民那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
    目前,黎里古镇已经迈出了开发旅游的新步伐,重新雕刻丢失了的五六十种缆船石,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