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的老照片,找得的不多,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 黎里老照片,保存古镇旧风貌。流传较广的黎川八景,那里都是黎里民众昔日游览、怀古、凭吊的好去处。八景大多拍摄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本书专门列有《黎川八景》一节,使用的是徐达源《黎里志》上的插图,是平望高士陆俊绘的图。黎川八景的老照片,本书分别作为其他章节的插图,一一安排。 2011年夏,致力于搜罗老照片的徐志江先生从网上给我发来了一张明信片,一看,令人非常吃惊。这明信片,是一张江南古镇的老照片,上面有英文“黎里”二字,原来是一位不知名的法国传教士拍摄的,拍摄时间认定为光绪(1875-1908)年间,从船上人物拖着一条长辫子来看,确实还是清代,估计不会晚于1900年。黎里镇,在明清时期为江南名镇,大镇。明信片上,房屋鳞次栉比,高高的鸱吻屋脊,参差的马头墙,成片相连;街道上廊棚迤逦,高低错落,间有发圈,那是各大姓之间分隔的标志;市河中,渔船,农船,有棚的,赤膊的,摇橹的,划桨的,停靠于南北两岸,连绵相属,好一派繁荣景象。近处有一幢楼房,位于下滩,墙上有一行文字,隐约能看到一个“鱼”字,这里应当是鱼行吧。鱼行后面,有一处开阔地,黎里镇早就是寸土寸金了,这么宽的场地不多见,场地上有两颗立柱式的缆船石,下面是淌水式河桥,这里应当是米行,一爿相当有规模的米行。(经过徐志江的努力,此明信片最终为吴江市档案局收藏) (5.11.1晚清时期的黎里镇(明信片)) 柳亚子等南社社友留下的老照片不少,其中与酒社相关的三张照片同古镇建筑相关。这三张照片分别拍摄于1916年与1917年,其中两张1916年的酒社雅集照片由南社后裔周大有先生保存下来。1917年在金镜湖秋禊桥上拍摄的,与1916年开鉴草堂前的成园拍摄的那二张,分别用于本书第三章《禊湖道院》和第四章《活跃于桑梓的柳亚子》文内。三张照片的拍摄与南社的支社酒社有关,更与袁世凯妄图登上洪宪皇帝宝座有关。1915年秋,柳亚子听到袁世凯有称帝的企图,他带领黎里南社社员,于同年八月中秋在家乡组织酒社,当年中秋前后三个昼夜,酒社社友雇佣一条画舫,狂歌痛饮,撰诗作文,声讨袁世凯。此后一直到1923年,除1921年因为霖雨成灾,暂停酒社之聚外,其他八年,每年聚会,多数是八月十四至十六三天,有时是八月十一至十六六天。参加的南社社员据柳亚子记载多达37人,除吴江本县以外,还有昆山、青浦、嘉善、吴县等地的社友。 (5.11.2丙辰十月黎花村酒社同人雅集于开鉴草堂) 其实酒社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中秋前后,根据周大有先生提供的两张合影可知。其中一张照片中间有“酒社同人欢迎余天遂先生摄影开鉴草堂”,照片周边有“丙辰十月黎花村酒社同人雅集于开鉴草堂”。余天遂是昆山玉山镇人,擅长书法,善于使用鸡颖,就是用鸡毛制作的毛笔,比羊毫更软,醮墨之后毛笔变得很尖,弄不好往往会出现“墨猪”,需要相当的腕力与功力才能把握。天遂却驾驭自如,得心而应手。柳亚子等人在与天遂往来的书信中,观赏到了他的鸡颖墨迹,特别是那行草,或天真烂漫,或厚重拙朴;有浓笔,有飞白,笔下时留时放,时擒时纵,时开时合,流走畅达,又悠然容与,真是用墨高手,以丰富多变的墨色,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浓淡相间,如意挥洒,有浓笔铸成的重彩,有渴笔闪出的飞白,也有笔断而意连的线条。柳亚子等人认定余天遂神似何绍基。由于周云等一班社友对余天遂心仪已久,农历十月,酒社活动时间已过,仍然请柳亚子出面邀请余天遂来黎里作客,寓居于周家的开鉴草堂,留下了酒社的珍贵合影。 周家草堂,本是三间花厅,后面有天井,前面有成园,中间挖有一方池塘,四周有梓树、假山,有拳石、半坡亭,东西两边增建了偏屋卷室和旱船源艇。从两张老照片,可以看到成园的部分设施。 (5.11.3黎里中立阁老照片) 中立阁,俗称八角亭,黎川八景中立晚眺本书已经引录。几年前,盛泽姚远先生在网上给传来了一张照片,说是常熟的一位老先生,出身黎里,民国时期在吴江县第四区国民学校读书,1920年暑假,他们全体师生在八角亭拍摄了合影,人手一张。民国时期的吴江县第四区,就是黎里镇。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在黎里这样的小镇拍摄照片,当属高档的消费,照片宽约26厘米,高22厘米,老先生生前一直珍藏着,90多年过去,这张珍贵的照片为老先生儿子相让给了姚远先生。照片对于黎里古镇来说,的确非常珍贵。照片上的八角亭,十分清晰,八角亭的南北两边有渔簖,一直延伸到南面的荡上村;亭西的石驳岸上,有一座淌水河桥,气派得很;亭的北面,有两座牌坊,查一下徐达源《黎里志》和蔡丙圻《黎里续志》所附的黎里镇全图,应当是昇平人瑞坊和周节妇坊。升平人瑞坊,嘉庆四年(1799)黎里出现了一位百岁老翁钱悦文,当时的知县唐仲冕详请题旌之后,为他立了这座牌坊。黎里镇有好几位文人,作诗庆贺,从邱璿诗中的一段夹注可知,钱悦文不仅自己长寿,他的儿女同样长故,当年他女儿年已79岁,大儿子77岁,小儿子72岁,还有孙子4人,曾孙6人。八角亭凭一座宛转桥与北岸相连,名为宛转,看来早年应当是一座三曲平桥,但照片上只是一座三板桥,民国年间重建过的吧。八角亭北边还有一座东潇桥,与宛转桥直角相交,此桥东堍有一座形似拱门的建筑,有人说也是一座牌坊,有人说这是镇东入口处的关卡,姑且存疑。另外,从八角亭开始向西,俗称“官塘上”,从照片看,那条塘路,并不宽敞,而且全是泥路,完全没有老百姓口中的官塘上那么气派。 (5.11.4禊湖道院(1930年) 那俗称城隍庙的禊湖道院,有黎川八景禊湖秋月老照片引录在本书。不过,还有一张城隍庙的老照片,拍摄于1930年。禊湖与金镜湖,早年是有分当的,在城隍庙北面的称为禊湖,城隍庙南面的叫金镜湖。从照片看,城隍庙没有围墙,也不见栅栏,应当说这才是当年的城隍庙,因为只有这样,城隍庙戏台上演出的戏文才能让岸边与船上的民众毫无遮拦地观赏。再看,金镜湖上停泊着十多条渔船,显然湖面比现在开阔得多。后来,一般民众将禊湖与金镜湖二者混淆了,禊湖就是金镜湖,一湖二名了。 本书在《江南名刹罗汉寺》一节,不仅有黎川八景之一“罗汉晓钟”老照片,还安排了一张1937年拍摄的罗汉寺全貌图,可惜与罗汉晓钟一样也是远景,好在罗汉寺与其他佛教禅林的布局基本相同,设想以后由宗教局牵头主办,黎里古镇管委会协办,重建这江南名刹当不会太晚。 2011年春,远在四川涪陵的黎里游子范润霖先生,传来了七张老照片,都与古镇黎里有关。原来,范润霖是1966年夏就离开了家乡,远赴四川,在万里之遥的异乡客地,家乡之思日益强烈。1972年,他终于找得了机会,回了一次梦牵魂绕的黎里老家。这次回乡,他一方面搜罗家乡的老照片,一方面拍摄了不少有关黎里的照片。当听说黎里古镇保护开发已经启动,他十分高兴,将老照片传送了过来,希望能够为保护开发家乡起到些微作用。 (5.11.5汝家桥到唐桥市河北侧一段) (5.11.6傅家浜及其平桥一角) 范润霖先生的老照片,有弄堂里的老宅,有老宅里的天井,还有古桥、老井、蠡壳窗、悬挑式河埠等,都是现在难以见到的。有一张拍摄的是汝家桥到唐桥一段的黎川市河,上岸沿河下滩的楼房、河埠都很清晰。这些沿河建筑,为了拓宽街道,连同廊棚全被拆毁,1980年以后,街道逐渐演变为马路,开通了汽车。另一张拍摄的是傅家浜及一座平桥,傅家浜水波潾潾,廊棚边上傅家浜平桥隐隐露出一端,此桥与青龙桥,一梁式一拱形,一方一圆,是江南古镇常见的双桥。如果再将东风桥恢复成太平桥,那么这里就是三桥。廊棚下平桥东是街路,不过这里是市梢了,与热闹的街面不同,铺地不是条石,用的是石片。现在到了恢复廊棚、沿河建筑的时候了,这种照片的参考价值显而易见了。 保护开发黎里古镇,是一桩长远工程,决不是三年五年能够解决得了的,搜罗黎里老照片也将与这长远的工程相始终。我们期待着,更多的黎里古镇的老照片。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