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代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 古代六安州辖六安(包括今金寨县大部)、霍山、英山三县,境内山高水长,云蒸雾绕,宜茶宜林,自唐代始即为我国重点茶区。六安历来所产的白茶、毛尖、蕊尖、贡尖、黄芽、小岘春、银针、兰花茶、齐山云雾诸品,行销四海,著称于世。 所谓“六安瓜片”,是清代末年所创之品牌,因其形似瓜子壳而得名。六安瓜片亦简称“瓜片”或“片茶”。此茶色泽银绿,光润带霜,汤色明绿清澈,香气清高馥郁,滋味醇和鲜爽,回味甘凉,泡于杯中,状若金色莲瓣。因其色香味俱为上乘,故而独领风骚于茶界,迄今仍被视为中国绿茶之珍品。 古代诸多诗词中,有许多是赞美六安茶的。明朝三位名人李东阳、萧显、李士实联手写了七律赞六安瓜片:“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日一酌中霖水?重试君谟小凤团”。 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是六安瓜片的一块核心产地。面冲村环山傍水,采茶季是一年当中,当地风景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时节。正是这样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孕育了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 每年四五月份是面冲村茶农最为繁忙的季节。这为期不到两个月的忙碌,也会为茶农们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每逢周末,面冲村的茶园里男女老少全体出动,共同为这养育一方的作物忙碌。六安瓜片一般在谷雨前后开采,至小满节气前结束,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群众习惯称之为“开面”采摘。 王飞,油坊店乡面冲村一位典型的茶农,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采茶制茶已经成为这个家庭多年不变的一种劳作习惯。然而因为村委委员的身份,王飞跟其他茶农家庭的情况又不太一样。平时由于工作的缘故,王飞并不能像其他家庭一样在采茶季全员出动,更多的重担便落在了妻子的身上。 “只有在周末休息的时候,才能去茶园里采茶。有时候周末加班还下不了地”,王飞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看着妻子因采茶而发黑的手指,露出满脸的愧疚。“13岁的孩子读六年级了,在外住校。周末回家也会去茶园帮帮忙”。 金寨露雨春茶叶有限公司是油坊店乡最大的茶叶加工厂。每天傍晚五六点开始,茶农们便陆陆续续将一天采得的茶叶拿到工厂去售卖或加工。大多数茶农将鲜茶直接称重卖给工厂。每天晚上将一天辛苦劳作的成果换成钞票,或许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 王飞家采摘的茶叶以六安瓜片为主。周末采茶收工后,王飞会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子迎着夕阳,穿梭在茶园遍布的乡间小道上回家。上午采的茶中午会送回家摊晾,下午收工后,有时顾不上吃饭,便将全天采得的鲜茶装袋拉到工厂去炒制。 六安瓜片与白茶或者六安其他茶种的炒制方式不尽相同。其他茶叶多数已进入机械化炒制阶段,而六安瓜片则依旧保留着手工炒制。“六安瓜片只有通过手工炒制,才能最大化保留其色泽和香味,其他茶叶手工炒则不会有这个效果,这也是六安瓜片不同于其他茶种的地方”。 六安瓜片手工炒茶的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 C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或节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即时上炕。 露雨春茶叶公司总经理黄守山介绍道,“我们每天为前来炒六安瓜片的茶农免费提供炒茶的锅具和液化气等,这些经过茶农自己初步炒制的半成品,公司收购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毛火、小火、老火烘烤步骤,六安瓜片的成品茶即可出炉”。 据黄守山介绍,工厂平均每天会炒制400斤左右的六安瓜片。其他散茶的数量则更多,平均每天可达一千多斤。“从傍晚开始,一直炒到第二天中午是常有的事情,整个工厂通宵达旦弥漫着炒茶的声音和茶叶的香味”。 虽然辛苦,虽然妻子承担了更多的茶园劳动,但每年为期40天左右的采茶季六安瓜片的炒制,都会给王飞家带来一笔较为可观的收入。王飞家在劳动力和茶园面积上都不是最多的,每年卖瓜片大概能带来两万元左右的收入。采茶制茶已经成为面冲村村民一项主要的经济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