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蜀江水碧蜀山青,川北小戏声声情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才府 佚名 参加讨论

    
    九寨沟
    蜀江水碧蜀山青,乐天曾在《长恨歌》中如此描述。的确,去过四川的人,大都无比眷恋那里的山清水秀,纯朴民风。蜀地的气候非常养人,大抵这也是为何世人都说四川姑娘长得水灵的原因了。
    自秦汉以来,由于最初交通的不便,生活在嘉陵江流域一带的巴蜀人民便在此安居乐业,渐渐地也形成了一些属于这里独特的民风民俗。
    灯戏,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汉族戏曲剧种,灯戏凝聚着无数川东北民间艺人的心血与智慧结晶。
    灯戏是川剧的重要声腔之一,极富有地方特色。灯戏的丰富多彩,深刻地反映着川东北地区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
    
    川北灯戏《灵牌迷》
    川北的灯戏,又称作“鼓乐神”,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戏。也许是和地方风俗有关,最早的灯戏其实是含有祈福、驱邪的成分在里面的。川北灯戏最大的特色就是取材于民间,贴近生活,诙谐通俗,妙趣横生。
    灯戏最初为自编自演,业余性质较大,没有特殊的场地,也没有专门的服装,甚至连配乐都是以锅碗瓢盆敲击发音而成,一到了晚上,点上一盏煤油灯,演员们便各就各位,开始精彩的演出。若是遇到月明星稀的晚上,甚至连煤油灯都不用,就直接在月下表演。
    
    川北灯戏
    灯戏最初的规模比较小,一般就一两个人演,随着后来不断地发展,流传越来越广,剧目也随之增多,表演人数也从一开始的一两人增加到五六人,不过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十余人。随着灯戏的不断繁荣与发展,规模逐渐扩大,道具及服装都渐渐有了变化。灯戏后来的服装都是按照剧情来设计的,配乐的道具也从最初的锅碗瓢盆变成了后来的锣鼓唢呐和二胡。就连照明的灯也开始讲究了起来,有主灯与台灯之分,而灯的数量是需要根据演出的人数及规模来确定的,并且灯是可以根据演员的需要而移动的,这也是“灯戏”名字的由来。
    灯戏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其演员均为男性,不管是以前人少还是后来人多的时候,包括剧中的女角也都是由男的来装扮,一直到解放后才有女性作为演员参加到灯戏的演出中来。
    
    阆中古城
    川北灯戏的故乡在四川省南充市的阆中古城,它历史最早据闻可以追溯到明代(亦有人说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西充晋新乡乡民传说,明天启年间该乡就有一个“大洪灯班”。此外见诸于文字的便是清乾隆刻版的《苍溪县志》上所载的:“上元,放花灯,演灯戏”的记述了。
    据顺庆府(现顺庆区)志载,博古斋木刻版川北嘉陵公子看灯戏时也曾有作《竹枝词》一首: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因其质朴、有地方生活味儿而广为人们所称赞。有人说,灯戏是川剧的根。历经诸多的潮起潮落,灯戏能够传唱至今也实属不易。
    最近一直在关注四川的非遗,好多好多的文化艺术都非常值得传承,等到那些珍贵的技艺失传之后再深感痛心,不如就此开始关注、支持、为传承贡献一分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