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具有传统历史风貌和建筑风格的街道,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来往的行人川流不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它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这座城市千余年的历史变迁。它,就是洛阳老城区的东西大街。 君若来洛阳,不走进老街,不算来到洛阳,那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看着丽京门凹凸有序的城墙垛子,青砖墙上洞开的大门,不时走进的两三个背包客,带来了异乡陌生又亲切的味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走进城门,邓丽君的歌声悠然入耳。老爷爷拿着收音机,摇着蒲扇,坐在摇椅上一晃一晃的。棱角分明的城墙也因这柔美的歌声变得柔和起来。人们在街中央肆意地晃荡,似乎有一种力量影响了众人,用“悠闲”来形容这条街来来往往的众人神态,的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洛阳千年味道:影像中老城东西大街 早在隋炀帝建造洛阳城时就有这条大街了,当时的东西大街不仅道路宽阔,而且非常气派。如今东西大街的路面全部用青石板铺就,沿街商铺均为明清或仿明清式建筑,门口都挂着大红色的灯笼和印有店名的暗红色锦旗。店铺下方是四扇或双扇木制的红色大门,上层多装有外开式四扇菱格木窗,屋顶用琉璃瓦铺就,上面还有鸟兽等装饰物。从鼓楼沿街两边望去,一幅古代街市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让人有时空交错之感。看到老城的护城河河水东流,杨柳依依,以及两旁房屋青砖蓝瓦,使人的思绪又回到了800多年前。 经过十字街口,来到了东大街。与熙熙攘攘的西大街相比,这里则显得稍微清静些。东大街上的商铺基本以经营文化商品和手工艺品为主。其中,经营文房四宝、字画装裱、剧装道具、乐器商品的占半数以上。 在错落交织的店面里,手艺人仍在忙碌着,虽文人墨客已稀,但他们都在坚持着某种记忆,难以忘怀。这些民间艺术简朴甚至简单,或华彩淡墨,或典雅凝重,都有着其时代的因素。世事变迁诉说着物是人非,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及其特点,文化习俗乃至经济模式的影响深入每代人的骨髓,纤毫毕现。东西大街的艺术之现,也莫不如此。 西大街上的商户以经营古玩字画、玉石纪念品、洛阳地方特色小吃为主。西大街东部的古玩字画交流中心,则以经营流散民间的名家字画、根雕、仿真漆器、河洛奇石为主。短短几年时间,这里的古玩字画店、玉石文物店就发展到了几十家。每到周六、周日,这里的交易市场更是热闹非凡。 剪纸与刻纸,是我国较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和刻纸,区别在于使用的工具不同,前者用剪刀,后者用刻刀,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统称剪纸。 千年纸雕采用生宣纸为材料,这种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有“纸寿千年”之誉。“雕”是指宫廷微雕技法,类似于玉器摆件的微雕技法。一刻板、一刻刀、一宣纸就能完成一幅精美的纸雕作品。 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用雕刻刀创作美术作品。。。 人多的地方就拥挤,老板高声喊出菜名招揽顾客,有洛阳水席,包含牡丹燕菜、连汤肉片、酸汤焦炸丸还有海鲜大排档,如麻辣虾尾、酱爆龙虾、红油田螺涮牛肚也是常见的,还有炒酸奶、冰粥、圣代、鲜榨水果汁、甘梅薯条、寿司等,价格在3元~10元,可以边走边吃,特过瘾。 洛阳司马水席 洛阳水席是河南洛阳一带特有的汉族传统名宴,属于豫菜系。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它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洛阳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洛阳水席的特点是有荤有素、选料广泛、可简可繁、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 民间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谚语,以此来形容驴肉之美。在洛阳的汤界,匡家驴肉汤属于大户。但不是每个挂着匡家的驴肉汤店的汤味道都属于大户所应有的。这家匡家驴肉汤店的汤还算不错的。 做汤的三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是熬汤要舍得花时间,傍晚时分就开始熬汤,好汤是要整整熬上一晚上的;二是要舍得放汤料,汤锅里都有一个小儿枕头般大小的汤料袋,里面放有花椒、八角、肉桂、草果之类、每家熬汤的佐料里面都有不示人的东西或祖传秘方;三是开始熬汤时就要把水添够,中间不能兑水,也就是老喝家所说的“原汤”,这也是汤行业中的行规。 说起洛阳的汤兴起于宫廷。自古因河南水、旱、虫灾不断,时有颗粒无收。吃苦耐劳的洛阳人想要生存下去,只得想出粮食不够谁来凑的招,这就是洛阳汤的起源。 这些年,在老街居住的老住户们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年轻人都愿意走出老街去外边打工挣钱,而年长的则留在家里看管孩子或做些小买卖,闲暇时在茶馆里沏上一壶茶、点上一支烟,三三两两地在一起摆龙门阵,骨子里透着闲情逸致。生活中不管有何种消遣方式,不管有多么热闹的时空片段,宁静古朴、不动声色仍然是老街不曾改变的性格。淡泊达观的人生态度,足以在喧嚣中生出一份清静的心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