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黎里古镇 黎川杂录四:传统美食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古镇黎里》,李海珉 佚名 参加讨论

    江南古镇黎里,地处沪苏浙腹地,河湖港汊星罗棋布,盛产各类鱼鲜;黎里古镇明清两代属于粮食市镇,为了生产,也为了生活,饲养着众多的家畜家禽。黎里的传统美食,就扎根在这个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黎里的菜馔,属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黎里,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广泛利用富饶的饮食资源,创造出了众多的脍炙人口的名菜佳馔,传承至今。
    黎里人是“吃客”,吃出了经验,也吃出了名堂。套肠,早在明代就已广为百姓欢迎,现在的阿王套肠店,传承有素;李永兴酱鸭店,从养鸭开始,到制做成品,业已传承了120多年。紫阳观南货店,善于制作各类茶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黎里的菜馔也与时俱进,辣鸡脚在改革开放后应运而生,先由苏阿大根据上海及四川的制作方法,进一步改造研制,做出了适合江南人口味的辣鸡脚,稍后又有王记辣脚作坊,批量生产,现在盛泽、松陵等镇次第开出了辣鸡脚的分店,他们的店招一般就是“黎里辣脚”。黎里辣脚,现在是江南古镇美食中的一个著名品牌。
    黎里的传统美食面广量大,改革开放后,有好些小饭馆、小吃店不断冒出来,比如华苑饭店、甘南饭店、阿五饭店、汾湖渔湾、多肉馄饨、阿花面馆等等,更多的美食存在于寻常百姓之家。这里,只能列举某些饭店的某些美食,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有待于专门撰写一本“黎里美食”的专著。
    李永兴酱鸭
    鸭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25%,还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铁铜锌等微量元素。自古以来,中医认定鸭肉具备健脾补虚、清热养阴等功效;江南百姓大多视鸭子为滋补品。黎里李永兴酱鸭店,自晚清开创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李永兴酱鸭,经过李家几代传人的努力,融入了中草药,从而使酱鸭成为既养生又保健的滋补佳品。
    李永兴酱鸭店的创始人是李永海(1879—1943),出生于浙江宁波姜山李家村。由于家境贫寒,李永海只读了三年私塾,10岁那年跟着姑母到嘉兴县王江泾,进入一家卤菜馆当学徒。从此,每天宰鸭脱毛,开膛破肚,整理内脏,十三四岁开始,李永海学习火工、刀工,烹调、配料,整整11个年头。由于勤奋肯干,卤菜的种种技术尽数掌握;由于心观手摹,卤菜的道道环节烂熟于胸。1899年,年方21岁的李永海,辞别老板,来到黎里。先在汝家桥上岸西侧租赁了一间店面,独自一人烧制卤菜。酱鸭、牛肉、爆鱼、豆腐干,价格公道,待人和顺,受到黎里民众的普遍欢迎,特别是酱鸭,肥嫩可口,色香味俱佳,小店生意可谓近悦而远来。一间店面太小,酱鸭供不应求,二年后,李永海租赁了镇西陈家二开间店面,找了二个下手,稍后又结了婚,妻子也成为了卤菜店的重要帮手。
    由于勤奋踏实,勤俭持家,28岁那年,李永海终于购进了老蒯家弄东侧的一落九进老房子,略加整修,第一进三开间,作李永兴酱鸭店面,后面数进,分别是加工作场、职工宿舍及自家住房,最后一进李永海将它改造成一个养鸭园子。李永兴酱鸭,这时已经成为遐尔闻名的名菜,每天销售都在100只以上。为了保证酱鸭的品质,李永海决心从饲养鲜鸭抓起,在镇郊的玛瑙庵和庙泾浜,专门派人设了两个养鸭场饲养麻鸭。一茬紧接一茬,这里的鸭子,主要是刚出壳的乳鸭,不满斤的小鸭,最大的也就二至三斤的中鸭。凡是养到4斤,李老板就圈进酱鸭店后面的园子里,等待宰杀。
    李永兴酱鸭店,天天食客满座。有个著名人士徐芷湘,举人出身,一手好书法,特别是草书飞白,挥洒得出神入化,吴地称之为“雨夹雪”。徐芷湘与晚清甲辰(1904年)末科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传胪张启後相当友善,黎里禊湖道院收藏的刘春霖等人的及第四屏条,就是由徐芷湘向四位名士求得的。一天,徐芷湘又来吃酱鸭,一边吃,一边指着李永兴酱鸭子店的招牌说,李永兴酱鸭名气蛮响,可惜店招写得太蹩脚。第二天,徐芷湘拿出了他的手书“李永兴酱鸭店”,六个行草书,中间几笔雨夹雪,真个笔力千钧。李老板高兴非常,连忙请人制成匾牌,高高挂起。从此,李永兴的酱鸭生意更加兴隆,近则邻近乡镇,远则嘉兴、杭州、苏州、上海,乃至南京等地,都有人闻名前来购买。
    李永海有五个子女,李锡祥(1921--2010),排行最小,小名五官,满脸络腮胡子,黎里民众亲切地称他“李胡子”。李胡子最能得到父亲烹调的真传,成为李永兴第二代传人。
    李胡子有本领,他只要一看鸭子的嘴巴,就知道养了多少日子,至于有没有二毛,壮瘦与肉质,不用手捏,一眼就能看准。当时,李永兴专门备办了二口大锅,每锅一次可以烧煮10余只鸭子。烧制的火功非常重要,早年李胡子喜用松木,后来烧煤,烧多少时间,焖多少时间,他心中有数。李永兴的酱鸭,大鸭、小鸭,白鸭、麻鸭,都可以做,不过,最常用的是自家饲养的麻鸭。制作时,其他方面与普通店家一样,放入桂皮、茴香、丁香等物,差别在于李胡子请了本地著名中医,配制了草药,这几味草药,去腥,除腻,跑油,具有特殊香功,而且更有益体健身的功效。
    李永兴的第一代传人请了著名书法家徐芷湘书写了店招,增加了知名度;第二代传人,进一步与黎里著名中医相探讨,使酱鸭成为了药膳。民国至新中国成立,黎里最为著名的中医是徐景枋,乐于同李胡子合作。他俩从鸭子养颜保本的功效着手,选用二三斤上下的小麻鸭,和上当归等数味妇科要药,加上适量红糖,以文火小煮,用来治疗妇女血虚症。同样选用嫩鸭,配上数味中药,加进适量冰糖,也以文火烹煮,用以治疗小孩百日咳及奶痨。这一举措,使得李永兴酱鸭,更加声名远扬。
    
    (6.4.1李永兴酱鸭店)
    1980年,李永兴传到了第三代传人李正良手里。巧得很,李正良也是李锡祥最小的儿子,他接过了祖父与父亲的衣钵,掌握了烧制李永兴酱鸭的手艺与诀窍。他烧制的酱鸭,切开后,表皮与内里一样,犹如熟透了的樱桃,紫红紫红的,肥嫩酥香,肉质细腻入味。现在李正良正拟趁黎里古镇开发的东风,复兴百年老店李永兴,他还设想将饲养、烹调、保藏、运输,做成一条产业链。
    阿王套肠
    在古镇黎里中心街有爿阿王套肠店,近悦远来,生意好得出奇。套肠,又名筒肠,香而不腻,鲜美而营养丰富,二十多年来,不仅是黎里本镇的吃客,更引来了吴江、苏州、上海及至浙江等地的客人,他们专程趋车来黎,为只为尝一尝这别有风味的套肠。
    套肠在黎里古镇至少有300年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就是黎里的一道名菜。据说,清朝著名文人袁枚,来到黎里,品尝到了套肠,赞不绝口,此后多次来黎,都将套肠选作佐餐的佳馔。
    
    (6.4.2阿旺套肠店)
    阿王套肠店的店主王利平年过耳顺,早在1977年,王利平在利群饭店掌厨,向老师傅学到不少烧菜的绝活,其中最为拿手就是套肠。妻子小袁本是黎里供销社的职工,后因企业转制双双失业,夫妇俩就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现在店内除了套肠,还有爆鱼、清蒸鱼、白斩鸡、白切牛肉和梅菜干烧肉等菜肴,都十分可口。
    阿王套肠店是爿小店,不过店小,所制套肠的名气却不小。这与王利平夫妇的选料、制作大有关系。
    套肠主要原料,是生猪的大肠和小肠。阿王取选的生猪都是本地猪,不取外地猪。因为外地猪必定经过长途运输,途中饥饿、劳累再加上惊吓,一般到站后,无法进食。由于饥饿,猪肚内的胆汁外流,这些无食可消的胆汁,就会滞留在肠道内,使得大小肠犹如得了黄疸病似的发黄,用这种猪的大小肠制作的套肠,不仅颜色不好,而且还会有苦味。本地猪没有经过长途颠波,猪肠十分清白,肉质比较厚实,制成套肠煮熟后切出来有韧劲,香气四溢而淳厚可口。
    套肠制作的第一道是清洗,先用热水泡过,再放进和了酸醋的面粉,捋去肠上的粘液,面粉和酸醋不仅去除污秽,还能除掉肠中的膻味。第二道是大肠套小肠,就是用竹筷将小肠塞进开口处的大肠里,较粗的大肠可塞十几根小肠,一般的大肠也可塞七、八根。第三道工序是进闷锅烧煮,加进适量的香料、酒和盐,先急火烧开,捞去浮沫,然后闷一段时间,烧与闷,根据原料的肥厚与数量来定,一般急火烧20来分钟,闷上二三小时。当然,太生,咬都咬不动,不行;太烂,糊塌塌的一堆,也不行。最后,取出切片装盆,配上葱沫和鲜酱油,就是一道喷香可口佳肴了。
    为了保证质量和信誉,阿王的套肠只能限量生产,每天只进四五副大肠,四、五十副小肠。当天制作当天出售,天天供不应求。阿王套肠,至今已经成为黎里古镇的一道名菜。(此文与张尚林合作)
    黎里辣脚
    黎里辣脚,不但在吴江,就是苏州、上海都有了一定的名气。其实,黎里辣脚只有20多年的历史。辣脚,是辣鸡脚的简称,是顺随生活潮流而问世的产物。
    黎里辣脚的创始人,是苏勤生,小名阿大,自从创出了黎里辣脚这一品牌后,大家只知道苏阿大、苏脚辣,倒把他的大名勤生忘记了。1986年,苏阿大所在的运输社转制,他凭着平时练就的烹饪手艺,就在浒泾南路开了一个小小的卤菜铺,只一开间门面,勉强维持一家生计。一天,一位温州的朋友向他介绍说,上海有一家饭馆最近从四川引进了辣鸡脚这一道冷盘菜,很受上海市民的欢迎。苏阿大一听,这不就是凤爪吗,以前自己也烧过。朋友说,以前的烧法不合时宜了,必须与时俱进。聪明的阿大,开始试做辣脚,他每天只烧几只,自己配方制作调料,反复品尝,反复记录,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了自己的配方,逐渐打响了“黎里辣脚”这一品牌。现在苏阿大的卤菜店,那“辣脚大王”的店招,非常醒目,生意十分红火,主打产品是辣脚,也有爆鱼、酱鴨、红烧肉和刀切牛肉等卤菜。
    苏阿大制作辣脚的工序很多,也有许多规矩。首先保证进到新鲜的原料,这是保证辣脚质量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将鸡爪洗清干净,剪去脚甲,还要在鸡脚中间划上一刀,这是为吸收调料所作的准备。第三步,放入锅中,倒进黄酒和老姜,急火烧开,取出用清水冲洗冷却。第四步,再次入锅,再次放入黄酒和老姜,用小文火烧开,然后闷上几个小时。对此,苏阿大有句行话叫“千烧不如一闷”,就是要将鸡爪烧好闷透,火候是关键,既不能过健(没有烧透),又不能过头(烂糟糟的),全凭经验掌握。最后,将鸡爪捞出凉干,放入配制的调料里浸泡,让鸡爪充分吸收调料,到了规定的时间,才能岀盆。
    
    (6.4.3王记辣脚店)
    也许是质量关把得好,也许是调料配得好,苏阿大的辣鸡脚,迅速成为了一道脍炙人口的名菜,不到二年,“黎里辣脚”的名声就传开了。上海延安饭店经理专门来黎里,买他的卤菜,甚至试图用高薪请他岀山到上海帮忙。
    苏阿大的卤菜店,只有妻子打打下手,产量跟不上购买的需求,好多顾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三年后,请了安徽的王占修前来打工。王占修是个很有心机的青年,不到三年,就将制作辣脚的全套工序学到了手,又将调料的配方,摸索着默记在心。看看黎里辣脚供不应求,王占修辞别了师傅,另立门户,他在黎里浒泾街中路,开设了一爿王记辣脚店,双开间门面,先是自己与家人采办制作,后来招聘了五六个工人,在太浦河北岸开设了作坊,每天制作辣脚五六百斤。从零售发展为批量生产,做起了批发生意。现在,黎里辣脚远销苏州、上海等地,松陵和盛泽两镇开出了“黎里辣脚”分店。
    细细品味,黎里辣脚实在是一种应时的食品。现在人们需要的食物,不要肥腻,不尚多糖,江南人又不能太辣太酸,黎里辣脚,味道鲜美,耐得咀嚼,同现时普遍崇尚的饮食时尚相吻合的食品。
    对于王占修的自立门户一事,苏阿大的心态十分平和,他认为,黎里辣脚现在是一个品牌,光靠一人,特别是年将古稀的自己来说,是不行的了,现在后继有人,他感到欣慰。还有他觉得,黎里辣脚的特色,是他创出来的,其他人想不劳而获,窃取是窃取不了的。王记辣脚店尽管基本掌握了苏阿大的本领,不过平心而论,二者还是有所不同的,差异就在于调料的配方。现在两爿辣脚店,互相竞争,这种局面有利于黎里辣脚走向兴旺。(与张尚林合作)
    皮蛋
    说起皮蛋,黎里百姓都会提到长寿翁金再兴(1906--2006)老先生。金再兴早年家住金家坝杨坟头村,民国初年迁居黎里镇黄祥泰弄,他读书不多,不过非常聪明,观察力极强,敢于创新。早在少年时期,由于得之于家传,金再兴就是制作皮蛋的高手。黎里遐尔闻名的“久昌醃腊蛋号”,由金再兴创设,这爿蛋号,为黎里造就了一批批制作皮蛋的行家里手。
    据金家口耳相传,皮蛋的创始者是金家的老祖宗。金家的祖上,明朝泰昌年间在自家村上开了个“金茗楼茶馆”,金老板夫妇热情待客,因而近悦远来,生意十分红火。跑堂的小伙计每天都把残茶倒在炉灰上,原先一直随倒随清理,一年春季,实在太忙,竟然隔了一月才去清理。不料,清理出了一堆鸭蛋,原来是附近几只鸭子白天到这里生的蛋。众人都以为这种蛋不能吃,金老板觉得可惜,他破了壳,一看,清黑光亮的,还带着松针状的花纹呢;一闻,异香扑鼻;一尝,鲜美爽口,味道不错呀。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此后好一段时间,金老板多次试验将炉灰、茶叶和上食盐及其他配料试制皮蛋,几次下来,剥出来的蛋白更加透明,蛋黄更加有层次,味道更加清香鲜美。这种蛋外观象皮冻似的,于是金老板就叫它“皮蛋”。
    从此,金茗楼茶馆开始兼营皮蛋,周边的乡邻纷纷前来学艺,黑龙村、何家浜的好多村民都掌握了这一门手艺。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十传到金再兴手里。1926年,21岁的金再兴来到黎里镇唐桥西首,凭着他的手艺,开设了久昌醃腊蛋号。
    长期以来,制作皮蛋所用的原料,不外乎食盐、茶叶、生石灰,和上水,拌匀,均匀地涂到鸭蛋上,过一个月就成了皮蛋。金再兴接手后,费心费力,不时增减配方,除了茶叶、食盐,他加进桑木灰、金生粉、卤水碱,调成糊状,鸭蛋浸泡其间,20来天后取出来,涂上经过配制的稀泥,再用砻糠裹好。
    按照拌料不同比例,金再兴制作的皮蛋,不仅有老皮蛋和嫩皮蛋之分,还有溏心、硬心的差别。特别是嫩皮蛋,去壳之后,整个皮蛋布满漂亮的花纹,切开后,呈现三个不同色彩的圈,外圈墨黑,一层硬硬的晶状体,中间一圈略带黄色,又软又糯,最里一圈,金黄色的溏心,清凉、爽口,鲜味十足。存放一年时间,味道依然不变。因而,久昌醃腊蛋号的皮蛋,不仅受到黎里及周边乡镇民众的欢迎,还远销苏州、平湖、嘉兴、湖州、上海、南京等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上海商家专程来到久昌醃腊蛋号,定制皮蛋,转手销售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南洋诸国。
    金再兴处事精明能干,久昌醃腊蛋号内聚拢了一班手艺高超的人马。好几个学徒掌握了手艺,远赴浙江、上海,成为那里的醃腊蛋号的掌门师傅,有的则自己设作场,开商店,为人宽容大度的金再兴,诚心支持。光黎里本镇就先后开出了太昌、永大两家醃腊蛋号,还有一些哺坊也开始兼营皮蛋生意。于是“皮蛋源出黎里”成为商界的一句行话。
    勤动脑,良心好,晚年生活有规律,金再兴老先生90多岁时,依然耳聪目明,脚步轻松。仁者长寿,2006年金老先生101岁高寿去世。在黎里,金再兴留下了皮蛋制作的工艺,更留下了口碑。
    油墩
    油墩是黎里的特产,它制作简便,多年来不仅市面常有供应,好些家庭也仿制品尝。油墩选用的精细糯米粉,加适量清水揉捏,揉得粉质韧而不散,搓成圆形,包入馅子,用滚油氽制而成。为了适应不同口味的需要,加工者往往加入不同的馅子,常见的有豆沙馅、全肉馅两种,考究一点的,用猪油、白糖、松子、桂花等调制。芳香沁脾,营养丰富,非常可口,深受黎里民众的喜爱。
    传说黎里油墩是为乾隆皇帝而制作的,由乾隆皇帝命名的。
    话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驻跸居姑苏。一天,他忽发奇想,随身带了一个亲信小太监,打扮成香客模样,以师徒相称,四出游走,不知不觉来到江南运河边。只见碧水东流,樯帆穿梭,这一派令人陶醉的景色使乾隆越走越远了。小太监雇了一条丝网船,在运河周边的湖荡里任意游荡。天黑了,乾隆师徒也累了,就让丝网船停泊下来,说好第二天早晨再开船。可是不巧,次日早上遇上一场大雾,艄公不辨方向,丝网船摇啊摇摇到了黎里西边的禊湖。乾隆师徒一觉醒来,隐隐约约看到湖边有座颇为气派的寺院,就令小船靠岸,他与小太监一起信步朝寺院走去。原来乾隆师徒走进的是黎里镇最为有名的“罗汉讲寺”。此寺建于西晋永熙元年(290年),原名普同院,由黎里施姓大户舍地,僧法灯建造。宋朝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寺僧倍增,重建大雄宝殿,宋孝宗专门赐额“罗汉讲寺”,于是寺名改称罗汉讲寺,简称罗汉寺。乾隆进得庙来,烧香磕头,只见寺院内几棵公孙树,参天葱茏,估摸一下,至少得有一千年树龄。寺内环境幽雅,寺僧礼节周到。乾隆很高兴,竟然忘了时间。看看日上三竿,已经中午时分,乾隆与小太监肚子里都唱起了空城计。小太监很有礼貌地问小和尚,能不能弄点斋饭。小和尚觉得这两个香客很有礼貌,特别是那位老头,说话带着京腔,气度不凡,正好手头有一些糯米粉,小和尚就将糯米粉揉成一个个小团,每小团放上一点赤豆馅子,放进油锅里煎氽一番,当作点心进送师徒俩。饥肠碌碌的乾隆皇帝,从来没有吃过这种民间点心,尝了一口,哎,味道不错呀,连吃了几大口,真是难得的美味呀。乾隆问这点心叫什么名字,小和尚们听了笑着说:“这是我们寺庙里的点心,没有什么叫法。”乾隆一听,看看点心,圆溜溜、黄澄澄的,这不正象寺庙里的蒲墩吗?好呀,就叫它“油墩”吧。小太监一听,乐了,脱口高叫:“皇上高见,赐此嘉名!”寺僧们都怔住了,呆了好一会儿,才醒悟过来,忙不迭地叩见皇上,拜谢御赐“油墩”之名。
    从此以后,“油墩”之名不胫而走。制作方法经历代师傅改进,质量不断提高,终于成为流传于世,脍炙人口的黎里乡土名点。
    (此民间传说,由黎里翁惠农先生提供,又参考了王炜、徐文初的文稿)
    老虎豆
    黎里的老虎豆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问世,当时龚寅生(1906-1961)与弟弟龚炳生(1908-1975)兄弟二人,在浙江嘉兴县汪江泾以烧五香豆为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在汪江泾等交通便捷的地方都驻有军队,黎里位置较为偏僻,日本人不驻军,日本兵白天由平望派兵到黎里来巡视,晚上回到驻地,对黎里控制比较松懈,给黎里的危害比周边市镇要小得多。于是周围市镇乃至苏州上海等地的老百姓,特别是有钱人纷纷前来安居。一时之间,黎里镇的市面非常热闹,出现了异样的繁荣。
    龚家寅生炳生兄弟俩也在这个时来到黎里,在进登桥(俗称夏家桥)赁屋定居,烧制五香豆为业。龚氏兄弟的五香豆非常受欢迎,龚寅生小名“老虎”,为有别于其他的五香豆,黎里民众就称龚家的五香豆为“老虎豆”。时至今日,老虎豆已有80多年历史,在黎里存在了70余年。
    
    (6.4.4老虎豆店招)
    老虎豆三代祖传,龚寅生、龚炳生兄弟――龚明强(2012年65岁)――龚志鸿(2012年42岁)。
    老虎豆之所以受到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有上乘的质量。从选豆、加工、保藏、包装等各道工序来看一看老虎豆。
    选豆:老虎豆选择过多个品种的豆种,最后选定采用南通蚕豆,于是专门与苏州粮油市场挂钩进豆,南通蚕豆与本地蚕豆相比,不易生虫、发蛀,粒大饱满,肉质细腻。
    每次至少进一吨,请专车运送到黎里。按2007年的价格,每斤蚕豆进价1.6元,加工后每斤约为2.2元,去年加工费用,每斤能够赚得0.5元。
    挑选:拣去小豆、黄豆,凡是不“正气”的一一挑去,可以说每一粒蚕豆都经过龚家人的手,务必挑到粒粒圆润饱满颜色青绿,加工前再晒一晒,才可放到老汤里烧煮。
    加工:老虎豆加工过程全部由手工操作,需要特殊的老汤,也简称“滷”。龚家的老汤,与老虎豆同龄,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一般一次加工10市斤,刚好一镬子。加进八角茴香、桂皮、小茴香、山萘,再加一定的盐和味精。以蚕豆与中药全部沉入滷里为度。烧滚后,再以文火烧15分钟,切忌焖,焖了蚕豆就会黄掉。出锅后沥去老汤,放到团匾中颠干。每一匾大约需要颠上一百多颠,这是个力气活儿,颠到豆内的热气全部散发为止,否则蚕豆又会发黄,不仅看相不好,而且吃口差。一锅蚕豆,一般可以分为三团匾,必须马上颠,及时颠,颠簸到豆皮上出现盐封为止。再放到太阳下晒一晒,这一晒豆皮内还残存的少量水汽可以晒去。因此,烧煮老虎豆需要观察天气,下雨或者阴天都不适宜。
    包装:晒干后的老虎豆最后一道工序是包装。以前包装用纸质尖角包,包好后放到燥甏里存放。现在用塑料包装,封口后不必放到石灰甏里。
    老虎豆畅销的时期,每天加工的近200斤,最多的一年每天加工三四百斤。
    老虎豆,不仅黎里人爱吃,吴江、盛泽、平望等地经常有人前来购买,苏州、上海、连云港、洛阳也托人前来购买,远在外地的游子,喜欢吃老虎豆,他们往往请黎里本地亲戚朋友购买,然后专门邮寄。
    老虎豆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可治便秘,吃了通气,大便不干结,对痔疮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不少痔疮患者,经常吃老虎豆,排便畅通,有利于痊愈。
    紫阳观茶食
    黎里紫阳观茶食号,创设于1936年,主要经营糕点茶食、糖果南货,尤其是自制的月饼,远近驰名,远销京城。
    紫阳观茶食创始人是朱瑞春,少年时期赴苏州野茡荠号学业,民国十三年就业于吴江同里镇的谷乡村茶食店。1936年,朱瑞春积累了一笔资金,回到黎里自己创业,于是就有了紫阳观茶食号。解放初,除朱瑞春夫妇外,还有5名职工,1956年转为公私合营商店,全店有13人,其中职工10人,1965年转为国营黎里紫阳观食品商店。1998年,紫阳观由徐春林承租,基本特色保持依旧。
    
    (6.4.5紫阳观)
    酒酿饼
    紫阳观的酒酿饼,堪称黎里全镇之首,一般商店每个酒酝饼放置2-3粒猪油,朱瑞春的酒酿饼至少放4粒,如果猪油的粒子小,则放50粒。当时百姓的肚内大多没有油水,对此十分欢迎。从表面上来看,紫阳观的酒酿饼成本要比其他店高,其实紫阳观并不吃亏,其他店铺在制作时,需要向煎锅内经常添油,而紫阳观的职工却经常可以从锅内倒出过多的熟油来。
    麦芽塌饼
    清明前后,紫阳观最受人欢迎的是麦芽塌饼。先把麦芽发好、晒干,磨成细粉,又到田野里四出采集两种草药“紫艾头”和“石灰萍”,拣选晒干。麦芽塌饼的馅都是赤豆净沙,配上猪油、桃肉。放入一定的粳米粉,与麦芽粉混合,比例必须适当,这是关键。麦芽粉多了,就软烂甚或做不成饼,少了则显不出麦芽饼的软糯香甜。把“紫艾头”和“石灰萍”煮熟后,用手搓烂后拌入粉中。做成的麦芽塌饼,先在蒸架里蒸熟,再在饼的两面洒上芝麻,放在平底煎锅里用菜油煎透,稍稍冷却后浇上一层糖水。鲜美可口,真可谓天下少有的美味。民国早年,著名画家、诗人、中日混血儿苏曼殊,尝到了柳亚子夫人郑佩宜的麦芽塌饼,一下子吃了15档(30个),至今文人中仍传为笑谈。
    别的食物如果发了霉,出了毛,那么只好一扔了之,可是麦芽塌饼不同,用菜油煎一煎,反而更加香甜可口。
    芝麻百果大麻饼
    主要用料有松子、葡萄、杏仁、冬瓜糖、金桔饼、瓜子肉、红瓜绿瓜。其中不少原料,靠紫阳观职工自己制作。自己制作,既可以保证质量,又可以降低成本。比如红瓜绿瓜,就用生瓜自己腌制。紫阳观的芝麻百果大麻饼,也用猪油,选用上好的板油,切成小块,捣碎后拌进面粉中,成饼之后,喷上清水,放在团匾里,撒上芝麻,用人力不停转动,使芝麻均匀地粘在饼上。比起其他店铺的芝麻百果大麻饼来,紫阳观的份量足,质量高,成本是略略高了一点,但因为薄利多销,并不吃亏。
    绿豆糕
    精选上糯米粉、绿豆粉、绵白糖,加上食油,采用拌和法,醒面后,再搓擦均匀。将新鲜赤豆蒸煮后,搅拌成豆沙,或者将枣子煮熟,搅拌成泥。在木制的印板上,先铺一层粉,中间夹入豆沙或枣呢,上面再铺一层糕粉,按压而后成生坯。放进蒸笼急蒸15分钟,冷却后就是成品。紫阳观的绿豆粉、赤豆粉都自己磨制,从而保证了质量。
    雪饺
    雪饺之名非常形象,先说“雪”,用炒熟了的籼米磨成的粉,加入绵白糖,那颜色就色白如雪。再说“饺”,是用面粉加上猪油擦成的一种酥,天气寒冷时猪油极易凝固,与面粉擦匀,全靠手上功夫,这是一道关键的工艺,捏成坯子后,还须裹入豆沙,制成的坯子就成饺,用猪油氽熟后,捞起后趁热拌上“雪”,就成雪饺。
    紫阳观的雪饺,个头饱满,入口酥松,不会脱皮,不会粘牙,受到民众的喜爱。
    农家菜
    古镇黎里,不仅是镇上,还是乡下,一般的家庭主妇,大多能制作几道家常菜。他们所用的原料,多半来自农家,因而习称农家菜。
    现在黎里大小饭馆,不下40家,由于外来人口增多,他们开出了贵州黄牛、四川烧鸡公等七八家小饭店,其余的30来家,则都是传统的黎里农家菜。比如华苑、吉星、华美、如家、甘南、阿五、满江红、汾湖渔湾等,他们都有自己的看家菜、特色菜。
    农家菜花色品种特多,不能尽举,下面试举几道,以见一斑。
    鳝糊
    黎里古镇,河湖港汊多,河鲜也多。黄鳝、甲鱼、泥鳅和河蚌,称为四大河鲜。以此四大河鲜制作烹调的农家菜,非常有名。其中的黄鳝,就有爆鳝段、熘鳝片、炒鳝丝、笃鳝筒等多种作法。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有丝绸、棉布与粮食三大经济板块,黎里属于粮食板块中的一员,黎里乡脚较大,拥有161个自然村,都种水稻。每当插秧时节,黄鳝就大量上市。这里的土质肥,水质清,出产的黄鳝质量也好。
    最为值得介绍的是鳝糊,属于鳝丝的一种,也叫烂糊鳝丝。以小黄鳝为主料,在清水中养上一二天,投入沸水中,煮至黄鳝的嘴张开即可捞起,用竹签去骨、剔肠,切成5厘米的上下的小段。待油锅中的猪油烧至七成熟,投入洗净的鳝丝,加上绍酒、酱油、白糖、白汤、糟油,烧约一分钟,再加进淀粉及味精。起锅盛进汤盆,用锅铲背在鳝糊中心压一圆潭,撒上胡椒粉、淋上芝麻油。以上纯鳝丝的炒法,也有加入三成洋葱丝与七成鳝丝一起炒的。
    鳝丝还有更考究的做法,叫五油四辣法。五油即猪油、菜油、酱油、糟油、香油;四辣,即姜辣、蒜辣、胡椒辣和青椒辣。做法基本同上,待等鳝丝炒好上盆后,再在盆周安放早经沸水烫过的姜丝、青椒丝,上面洒上胡椒粉,浇入熟猪油熬过的蒜泥。
    此菜色彩纷呈,香气四溢,柔软鲜嫩。可有补气养血、健脾除湿、清扫解毒等功效。
    螺蛳
    螺蛳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以清明前后为最佳,因而黎里有“清明螺,赛过鹅”的俗谚。明清及民国时期,黎里百姓在清明节的夜晚,都要吃螺蛳,还有把螺蛳壳扔上房顶的民俗。据说,这样可以除虫,到夏季,将会减少蚊虫的叮咬。
    螺蛳价廉物美,吃法多样。清炖、酱爆都可,讲究一点的还可以将螺蛳肉挑出来,与韭菜春笋一起炒。
    酱爆螺蛳是最为常见的吃法。先用清水将螺蛳养一昼夜,养尽泥土气,剪去尾部,洗净、沥干。当铁锅上的精油烧至八成熟时,倒入螺蛳,加入姜汁、豆瓣酱,再加入少量红辣椒和白糖,颠炒之后,注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出锅,装盘,撒上葱花。
    螺蛳营养丰富,含有相当的蛋白质,它的钙、磷、铁等含量都超过牛肉羊肉和猪肉。
    田螺塞肉
    田螺与螺蛳是双生的姐妹,有很多的共同点。不过,吃的螺蛳最佳时间在春夏,吃田螺的最佳时间则在秋季。秋天田螺肥硕而无子,肉细味美。
    田螺的吃法,可以与螺蛳一样,不过,最好的是塞肉。先将田螺在清水是将养一昼夜,除去污泥,一个个取出来,剪去尾部,再在清水中养一二小时,挑出螺肉,和上猪肉,一起剁成肉泥,加上清盐、白糖、绍酒、姜末等,重新回嵌到田螺壳内,盖上螺盖,入锅烧煮至熟透,起锅装盆。
    田螺营养十分丰富,螺肉内富含氨基酸、无机盐、核黄素,与猪肉混合后,味道更加鲜美,而且具有了清热、明目、利尿等功效。
    马兰头
    马兰头在黎里乡村到处生长,以前全部是野生的,现在农家已有栽培。马兰头有红梗与白梗之分,红梗马兰头比白梗味道浓,营养也丰富些。马兰头含富有蛋白质、纤维素和有机酸,钙和磷的含量大大超过青菜,维生素A超过菠菜,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中医认定,马兰头有清凉明目、止血利尿等功效,
    马兰头的最用见的吃法是,用沸水中一滚,捞出整干,切细后拌入精盐、味精、麻油,就是一道冷盘。如果拌入切细的豆腐干,或者笋尖末,那么更是上佳的美味。
    马兰头也可以炒食,还可以晒成马兰头干,既可以放上油盐燉来吃,也可以用来烧肉。
    荠菜
    黎里民众,对荠菜,一般称为野菜。荠菜主要食用它幼苗,春二三月,嫩嫩的绿绿的,田边村头,屋前屋后,到处都是。
    黎里的普通农家,能将荠菜做得花样百出。清炒、凉拌、放汤、制羹、嵌油豆腐、做春卷馅心等。现在黎里的农家,一般用荠菜嵌油豆腐和做春卷。
    食用荠菜,颇有历史。据说苏东坡善于用荠菜制羹,人称“东坡羹”。历史上的文墨客,多的是美食家,他们的诗文中多有对荠菜的咏叹。稍后于东坡居士的辛弃疾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留下了“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的句子;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明明白白写下了“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的诗句。
    荠菜是一味药膳,具备利尿明目、清热解毒和补气益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痢疾、水肿和眼疾,尤其是对血液病患者大有裨益。对此中医有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粢毛肉圆
    粢毛肉圆,又叫粢毛饭圆、刺毛圆子,形状比胡桃略小。
    粢毛肉圆以猪肉、糯米为主料。猪肉以精肉为主,略带一点肥肉,比例约是4:1,剁成肉糜,加上葱、姜、黄酒、精盐、味精等佐料,搓成圆子。糯米用温水浸泡二三小时,捞出沥干,放进筛子备用。肉圆搓成后放入筛子,运动筛子,使肉圆子不断滚动,均匀地沾上糯米。放入蒸笼蒸熟,粘在肉圆上的糯米粒粒竖起,状如饱满的珍珠。
    粢毛肉圆,鲜嫩柔软,入口就化,糯米饭粒有韧头,口感也好。
    对粢毛肉圆,黎里有个传说。古时候有个大户人家,全家吃团圆饭,做了好多肉丸子,一个丫头不小心把肉丸子碰翻在糯米堆里,她心急慌忙地拣出来,可是沾上了不少米粒。她想细细地清除米粒,可是时间不允许了,于是就上了蒸笼。等到肉丸子出笼,大家一尝,特别好吃。从此,越来越多人家,将肉丸子沾上糯米,制成粢毛肉圆。粢毛肉圆有团圆的口彩,因此黎里寻常百姓之家,在年夜饭上,总少不了这道菜。
    红烧蹄膀
    在黎里古镇,大凡有贵客临门或者重大喜庆活动,比如结婚、乔迁新居、办上梁酒,新女婿或新媳妇第一次上门等,都必定用红烧蹄膀待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红烧蹄膀已经成为黎里古镇寻常百姓的一道家常菜。
    红烧蹄膀的主料是猪蹄,先用清水烧开,清洗后再次入锅,用急火烧滚,再文火焖煮二三小时。添加的佐料主要有:黄酒、酱油、白糖、姜片、香料等。这样的蹄膀,外形浑圆完整,色泽暗红光亮,喷香扑鼻,酥而不烂。
    东坡肉
    东坡肉就是红烧肉的一种。红烧肉,可以搭配黄豆、笋干、霉干菜等一起烧,味道各别。
    东坡肉是以苏轼的号来命名的一道菜。苏轼是个美食家,他在黄州任职时制作了这么一道菜,还专门作了一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苏轼到杭州任知府,决定筑堤建桥,以恢复西湖美好的容颜。老百姓知道后,非常感激,听说苏轼喜欢吃肉,于是纷纷送猪肉给苏知府。东坡收到这么多的猪肉后,让人切成方块,指导大家烹制成为红烧肉,分给疏浚西湖的民工食用,受到大家一致称赏。从此,东坡肉成为一道名菜,为江南百姓广泛喜好。
    东坡肉在黎里是逢年过节、红白大事招待客人用的主菜,规格档次仅次于蹄膀。东坡肉用料是一块方形的猪肉,重量在一斤半至二斤之间。色泽酱红,肉汤醇香,肉质酥烂,肥而不腻。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