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桶阿传 说到黎里的“槽桶阿传”,现在的老一辈都认识,提起他,似乎耳畔就会响起那一声悠长的吆喝。据老一辈传说,毕阿传上五代的高祖,在乾隆初年以烧煮酱鸭、套肠、牛肉、爆鱼、豆腐干出名,人称“槽桶阿毕”。其实毕家高祖手提的那个桶,最早不叫槽桶,叫木桶,因为乾隆皇帝的关系,才改称朝桶,后来被人写成槽桶,毕家世代提桶叫卖,大家习称“槽桶阿毕”。 原来,在乾隆初年,黎里出了一个姓毕的善烧卤采的师傅,他没有店面,每天一早操劳,到下午三点钟光景,提着木桶,来到浒泾桥头,高喊“酱鸭、套肠、爆鱼来----”,那悠长的声腔,萦绕在浒泾桥畔。顿时,街坊邻里,纷纷围拢上来,阿毕一边打秤,一边招呼,不消一个时辰,那木桶就底儿朝了天。赶得晚的,阿毕总是歉意地说:“明日请早,明日请早。” 话说那乾隆皇帝在公元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驻跸姑苏,陪同他南下的官员中,有位工部尚书周元理,本是吴江黎里人,熟知姑苏名菜,也知晓苏州四乡各种特色菜肴与小吃。乾隆是个美食家,他到姑苏来就是想遍尝苏南名菜的。一天,周元理陪同乾隆帝一起用膳,整整一圆台,三四十个菜,乾隆举起筷子,大快朵颐。忽然乾隆帝用象牙筷指着一个冷盆里的酱鸭,一边赞赏,一边让周元理品尝。周元理挟了一小块,细细地咀嚼着,乾隆料想元理一定会同他一样赞赏,不料周却说:“味道是不差,不过,比起我黎里槽桶阿毕的酱鸭来,还是差了不少。”乾隆听了,暗想黎里竟然还有比这味道更好的酱鸭,那倒非得尝一尝不可了。于是乾隆传下口谕,叫黎里的槽桶阿毕送几只酱鸭到苏州行宫来。周元理说,黎里距苏州90多华里,阿毕烧好,送到苏州,无论走水路,还是陆路,都得一整天,味道就差劲了。最好让阿毕先到苏州来,带上烧制工具与鸭子、调料,当场烧制,然后进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走味道。 乾隆点点头,马上再传口谕。这口谕一级级地下达,传到了黎里巡检司千总署,千总当即亲自带领手下,找到阿毕,派了一艘枪船,将阿毕的全部烧制家当,尽数装载运至苏州,苏州知府又寻了数位著名厨子师傅,为阿毕打下手。 乾隆听周元理说,那风味独特的酱鸭,槽桶阿毕是装在木桶里叫卖的,觉得非常有趣,就下令让阿毕提着木桶,权当前来行宫叫卖就是。阿毕提着木桶,恭恭敬敬地一溜小跑,来到乾隆皇帝面前,像模像样地拖了长调,吆喝了一声,放下木桶,叩了三个响头,悄悄地退了出去。 乾隆帝在周元理的陪同下,品尝了木桶阿毕的酱鸭,一番细嚼慢咽,果然名不虚传,味道好极了。接下来,乾隆接连五次下江南,每次都驻跸姑苏,每次都让木桶阿毕制作酱鸭,进呈行宫。 从此,木桶阿毕名声大噪。不过,有了名声的阿毕总觉得木桶的叫法不太雅观,与马桶相近,马桶不是装人粪尿的吗?黎里的乡邻也觉得,既然乾隆皇帝每次来姑苏,都要阿毕提着木桶前去朝贡,那木桶,就改称朝桶吧。于是,木桶阿毕随之被大家称为“朝桶阿毕”了。后来,多数人不知道朝桶的出典,根据声音,将朝字改成了槽,写作槽桶。毕家世代烧制卤采,“槽桶阿毕”从乾隆开始,直到民国年间的毕阿传,最为著名,今天黎里古镇仍旧有毕家后人继承衣钵。(根据石中炜(1948年生)及毕氏后裔口述整理) 小铁口破译“五蝠捧寿” 黎里镇南岸有座道南桥,桥面正中雕刻着“五蝠捧寿”图,此桥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数十年之后,有个号称小铁口的瞎子释读出了其中的奥秘。 康熙年间,黎里有个陈永年,平日乐善好施,多次铺路造桥。黎里镇东的揽胜桥建造于万历十一年(1583),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已经破败不堪,陈永年独家出资进行重建;接着,他又重修了太平桥,新建了道南桥。 建造道南桥,非常的不容易,东边的墨字圩不需费什么手脚,西边的染字圩并不与墨字圩相邻,而是汪洋一片。康熙五十年(1711),陈永年拿出钱来,组织安徽难民,填河、筑堤,终于建起了这座最最难造的道南桥。 陈永年严于律己,这是非常好的品质,不过他不能宽以待人,他对工匠监督极严,常常亲自到工地上察看,遇有不合要求的地方,指责起来毫不留情,必须作到他满意才肯作罢。话说道南桥建即将竣工的时候,陈永年请来了浙江武康的一名石匠师傅,为桥正中的大方石凿刻一幅“五蝠捧寿”图。一天,石匠师傅正全神贯注地凿刻当中的一对“寿”字,陈永年悄然来到石匠背后,突然咳了一声,没有防备的石匠一惊,手中的凿子稍微一斜,将第二个寿字右下角削掉了一小块。石匠心痛地抚摩着抚摩着,陈永年看了一下说:“不妨,不妨。”第二天傍晚,天阴沉沉的,似乎要有雷阵雨了,陈永年再次悄无声息地来到工地,站在石匠身后,冷眼看着石匠一凿一凿雕蝙蝠,雕到最后一只最后一凿了。突然,陈永年说了一句“好了吧?”石匠一吓,手一抖,凿子在第五只蝙蝠头上叮了一声,蝙蝠的脑袋叮出了一个小小的洞。石匠呆住了,回过神来的石匠琢磨着要凿平这个小洞。陈永年研究了一番,轻轻说了一句“不要紧”,就让石匠收工了。 (6.3.33道南桥五蝠捧寿图) 康熙五十一年,道南桥落成,合镇民众都对陈永年感恩戴德,都说陈永年积下了阴德。没几年,陈永年的儿子陈时夏和陈鹤鸣都顺利走上了科举之路,官居六品。他的孙子,出于陈时夏的有炳文、龙文,出于陈鹤鸣的有藻文、绚文和鸿文,五个孙子也都由科举晋身,全都官居县令以上。黎里盛称陈家“五子登科”。陈永年谢世后,由于儿子与孙子身居要津,朝廷封赠他为朝议大夫、顺天府治中加一级,享受正六品政治礼遇。 二儿子陈鹤鸣,晋升至天津长芦运判、宁波知府。不过正值壮年的陈鹤鸣,由于莼鲈之思,决意辞官告归,在黎里镇上接连不断起造华屋,为当地百姓称之为“陈半镇”。陈家最最重要的建筑位于黎里镇中心,堂名“鹤寿堂”。陈鹤鸣二儿子陈绚文,娶得了满族郡王永豪杰的长女,破了满汉不通婚的禁例,因此黎里百姓尊称陈家鹤寿堂为“郡马府”。 陈鹤鸣在鹤寿堂后沿河建造了端本园,占地三亩有余,廊桥、假山、双桂楼、伴月廊、迎宾厅、半山亭,四面绿水环抱,园中一汪荷池,一座九曲小桥宛转相通。园内花卉不断,木本的有金桂、银桂、石榴和柑桔;草本的更多,有菊花、仙人掌各式兰花,一年四季,生机无限。华屋再加花园,陈家天天高朋满座,端本园顿时跻身邑中名园。 可是,陈家的五小子(古代的堂兄弟一起排行)陈鸿文,风流倜傥,豪放不羁,竟然挪用公款,亏空了国库一千多两黄金。朝廷派人逮捕了陈鸿文,又有御史参劾,认定陈鹤鸣在家乡起造鹤寿堂、修建端本园,内中就有陈鸿文的脏款。于是,陈鹤鸣被囚车押解到了皇都,“箧倒筐倾玉石俱,县官籍没更无余。珊瑚树碎惊盈尺,薏苡装轻载满车”,家中财产尽数入官,陈半镇的房屋被贴上官府封条,廉价卖给他姓。最后,陈鸿文斩首示众,由于难查实据,也算皇恩浩荡,“恩诏黄封下九天,同根萁豆免牵连”,陈鹤鸣被释放回家。回到黎里的陈鹤鸣,会同其他四个子侄,竭尽全力,“陆家许赎三间屋,卜氏区分二顷田”,终于安顿下来,又通过多方努力,恢复端本园,总算保存了大致的风貌。陈家的鹤寿堂起造到宦海风波掀起,前后不过十年时间。一心东山再起的陈鹤鸣,毕竟抗不住如此大起大落的折腾,三年不到,就撒手西归。 事后,铁口算命的小瞎子拿了一个放大镜,来到道南桥,仔仔细细研究那幅“五蝠捧寿”图,突然开口:那第二个寿字有所缺失,正是陈鹤鸣不能长寿的缘故;第五只蝙蝠头上叮了一个洞,不正是陈鸿文被砍脑袋的印记吗?大家听了,恍然大悟。(根据张银宝、李雪泉口述整理) 夏家桥水獭 夏家桥头水特别湍急,桥下有两个泄水孔,水特别深,下岸有一棵大树,树荫浓密,罩住了泄水孔,也罩住了大半条市河。每当下雨或是阴天,这里总是阴森森的。 清朝康熙年间,来了一只千年的水獭,一只修炼成精的水獭。栖居在泄水孔的下面,这里就是它的地盘。自从水獭到来,凡是在这里落水的人,几乎就没有一个能够活着上岸。原来,只要有人落水,不管是妇女,小孩还是老人,它都拼命往水底拖,死死地揿在水底。这样每淹死一人,水獭的道行就增长一分。 再说黎里镇东头有个小官荡,荡里活跃着一只千年老鼋。夏家桥的水獭与小官荡里的老鼋,都是水底的精灵,因此它们是一对朋友,每年相聚一次,谈谈各自的功绩。老鼋为渔民做好事,每天都为渔民引来大量的鱼鳖蟹虾,渔民天天得利,老鼋觉得非常高兴。水獭说自己捉住落水者,自身的道行得到快速增长,也非常得意。老鼋劝说水獭不要为害百姓,可是水獭不听,仍然继续作恶。 道不同不相为谋,老鼋决定与水獭断交。断交归断交,水獭仍旧在为害百姓。怎么阻止水獭的恶行,成了老鼋的心病。 机会终于来了,夏家桥一带的驳岸正在修建,老鼋就托梦给一位心灵手巧的石匠。梦的大意是:夏家桥水底有一只水獭,作恶多端,而水犀牛是水獭的克星,水獭只要见到犀牛浑身就会发抖,骨头就散了架子,无法动弹。黎里没有犀牛,不过假如把犀角雕刻成缆船石,就可以镇住水獭,它就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随意伤害百姓的性命。第二天,石匠立马雕刻了单犀角和双犀角两颗缆船石,分别镶嵌在夏家桥一侧的驳岸上。 在此之前,黎里镇的驳岸上和河埠头是没有犀角缆船石的,犀角缆船石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自从黎里首家雕刻之后,江南其他古镇纷纷效法,将犀角缆船石安置在水獭出没的地方。黎里夏家桥一段那二颗缆船石至今还在,一颗单犀角,一颗双犀角。雕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那颗单犀角,弯弯的角,很有张力,具备着特强的反弹力,只要轻轻一下,就可以将水獭弹死,刺死。水獭害怕了,只好安份守纪地以捉鱼抓虾为食物,不敢随便害人性命了。后来实在呆不下去了而逃走了。(据屠兰珠(2008年8月86岁)口述整理)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