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字:钟葵(除署名外) 俗语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中,有的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不亚于张良和诸葛亮;有的说他神机妙算,能“前看五百年,后算五百年”;有的说他精通奇门遁甲,甚至能呼风唤雨…… 传说当然不可信,要了解刘伯温的真面目,查阅信史仍是最佳途径,通过综合各方面史料,一个谋略出众、疾恶如仇的刘伯温就会出现在面前。 为官清廉屡次被贬 闭门读书韬光养晦 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生于公元1311年,比朱元璋大十几岁。他于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赴元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被元朝政府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虽然只是一个八品芝麻官,但刘伯温勤于职守,执法公正,在任数年“有廉直声”。被江西行省征召至行省任职,刘伯温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青田。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朝廷再次征召刘伯温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当时元朝吏治腐败,御史台官员不仅没有履行监督的责任,还与贪官同流合污。刘伯温上书弹劾御史失职,结果被朝中权贵阻止,刘伯温愤而再次辞官回家。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方国珍聚众数千人在浙东起义,他们在海上拦截元朝政府运送物资的船只,占领海道,乘虚攻打温州,并打败行省左丞博罗特穆尔的军队。江浙行省又一次征召刘伯温,任命他为元帅府都事。刘伯温提议巩固沿海城市的防守,用步步紧逼的方法对付方国珍,使方国珍陷于被动局面。行省左丞帖里帖木尔想招安方国珍,刘伯温提出反对,他说:“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帖里帖木尔同意他的意见,决定继续进逼方国珍。方国珍闻讯十分害怕,派人携重金贿赂刘伯温,遭到刘伯温的严词拒绝。 方国珍见刘伯温不受贿,便派人至元大都行贿朝中权贵,结果如愿以偿,朝廷接受了他的投降,并封他为官。同时指责刘伯温“擅持威福”,免了他的官职,并把他拘留在绍兴。 刘伯温一心想为元朝政府做点事,却屡遭挫折,甚至被人陷害。但此时刘伯温对元朝政府还没有完全绝望。没多久,山贼蜂起,江浙行省又起用刘伯温负责剿捕山贼,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上书朝廷称刘伯温剿贼有功,朝廷不予理睬,只授刘伯温为总管府判,不让他参与军事指挥。刘伯温见元政府如此腐败,知道元朝气数将尽,遂弃官回青田,闭门读书,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追随明主知无不言 运筹帷幄算无遗策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刚刚在应天站稳脚跟的朱元璋久闻江浙名士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人的大名,便派人聘请他们至建康(今南京)。刘伯温等人至建康后,朱元璋亲自接见他们,刘伯温面陈时务十八策,句句说到朱元璋心坎上,朱元璋大喜,专门建一座礼贤馆接待他们。 性格“豪迈有奇气”的刘伯温遇到朱元璋这样的“真主”,可谓如鱼得水。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陷太平,欲乘胜攻应天,江东大震。当时陈友谅在西,张士诚在东,朱元璋问刘伯温有何对策,刘伯温建议先打陈友谅,以威慑张士诚,肃清东西之敌后再北伐中原,成就王业。朱元璋大喜,说:“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朱元璋与诸将商议如何对付陈友谅,因敌众我寡,众人或主张投降,或主张退守钟山,只有刘伯温张目不言。朱元璋把他请至内室,征求意见。 刘伯温说:“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且天道后举者胜,以逸待劳,何患不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耳。”朱元璋采用他的计谋,诱敌深入,大破陈友谅。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正月,表面上仍接受红巾军领袖刘福通、韩林儿领导的朱元璋设御座行庆贺礼,刘伯温独不拜,说:“彼牧监耳,奉之何为!”朱元璋问他为何不拜,刘伯温“隧陈天命有在”,说朱元璋有天命在身,要肩负起建立新王朝的历史使命。朱元璋大为“感悟”,当即决定攻取大计。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在安丰包围刘福通、韩林儿,刘福通派人到应天告急求救。刘基认为陈友谅、张士诚对应天虎视眈眈,不可轻举妄动,但朱元璋不采纳他的意见,亲自率兵救援安丰。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陈友谅知道朱元璋率大军离开应天后,出兵60万围攻洪都。朱元璋急忙调集20万军队赴洪都解围,两军在鄱阳湖相遇,一日接战数十次。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伯温在旁边协助指挥,突然,刘伯温发现情况不妙,跳起来叫朱元璋转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还没坐定,原来那艘指挥船已被陈友谅的飞炮击碎。 当时陈友谅见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击沉,以为朱元璋难逃大难,不料朱元璋突然出现在另一条船上,陈友谅大失所望。大战几天后,刘伯温劝朱元璋移军扼守湖口,截断陈友谅的退路,并“以金木相犯日决胜”,结果朱元璋用火攻大败陈友谅。事后,朱元璋对刘伯温说:“不听卿言,致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我之出,建康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今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计之下者,不亡何待。友谅亡,天下不足定也。” [NextPage] 性格刚直得罪权贵 告老还乡仍被陷害 朱元璋于吴元年(公元1364年)自称吴王后,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刘伯温上《戊申大统历》。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扩大应天城,命刘伯温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明朝开国以后,刘伯温奏立《军卫法》规定凡有事征伐,由皇帝任命的总兵官佩将印领兵,还兵后须将所佩印归还朝廷,单身归第。 刘伯温还担任御史中丞一职。他认为宋元“以宽纵失天下”,明朝建国后宜肃纪纲,令御史纠劾百官,不避权贵,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中书省都事李彬是丞相李善长的义子,因贪污受贿被刘伯温治罪,尽管李善长出面为他说情,刘伯温仍将李彬奏斩。李善长恨得咬牙切齿,一有机会便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迫使刘伯温告老还乡,后被朱元璋召还。 尽管受到李善长的排挤打击,但刘伯温毫不介怀。有一次,李善长做错事被朱元璋责备,想撤了他的职,刘伯温说:“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朱元璋说:“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邪?吾行相君矣。”刘伯温听朱元璋说要用自己为丞相,不但没有丝毫惊喜,反而顿首推辞,他说:“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李善长被罢相后,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伯温是老朋友,当朱元璋征求他的意见时,刘伯温力言不可。他说:“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焉者也。”朱元璋问汪广洋能否胜任丞相,刘伯温说:“此褊浅殆甚于宪。”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说:“譬之驾,惧其偾(跌倒)辕也。”朱元璋找不到理想的人选,坚持要刘伯温做丞相,刘伯温说:“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意。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 胡惟庸为人阴险狡诈,他对刘伯温说过的话耿耿于怀。刘伯温再次请辞回乡后,胡惟庸仍不肯放过他。刘伯温发现浙闽交界处有一个叫谈洋地的地方经常有盗贼出没,便致书中书省请求设巡检司加以防范。 胡惟庸当时在中书省任左丞,便暗中指使人上书告刘伯温,说刘伯温发现谈洋地有王气,想霸占该地建祖坟。朱元璋很不高兴,“遂夺基禄。”刘伯温入京谢罪,不敢回乡。没多久,胡惟庸被任为丞相,刘伯温忧愤成疾,他说:“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胡惟庸趁机在药中下毒,害死了刘伯温。 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 神机妙算后人越传越神 刘基自幼博通经史,于书无所不窥。其师处州名士郑复初曾对刘基的父亲刘爚说:“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刘基尤精象纬之学,对天文地理颇有研究,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推刘基为第一,认为他是和诸葛亮差不多的奇才。 史书称刘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喜欢谈论天下大事,每有真知灼见,他自负有王佐之才,因未被元朝重用,故郁郁不得志。自从追随朱元璋后,刘基认为这是“不世之遇”,所以知无不言。朱元璋“察其至诚,任以心膂”,每次召见刘基,都屏人密语良久。刘基虽是书生,但反应敏捷,处事果断。多次使朱元璋转危为安。史书称,刘基“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对他非常尊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他常说:“伯温,吾之子房也。”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然后北伐中原,统一天下,都是按照刘基的谋略逐步进行。 刘基不仅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丰功伟绩,也是治国之良才。他和朱元璋都认为宋元“以宽纵失天下”,所以当他担任御史中丞时严惩贪官,执法不避权贵。但他后来发现朱元璋御下过严、用刑太滥时,便劝朱元璋以宽仁治国。临终前,他又对次子刘璟说:“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在用法的问题上,他与诸葛亮宽猛相济的观点是一致的。 刘基自负有王佐之才,却认为自己不能担任丞相,不能像诸葛亮那样总揽内外大权。一方面他深知朱元璋不可能把军政大权托付他人,另一方面是自身性格的原因。刘基为人“性刚嫉恶,与物多忤”,无论在元朝当官还是在明朝当官都得罪过很多人,再加上朱元璋对功臣疑心极重,即使当了丞相也很难善终。 朱元璋把刘基比作张良(字子房),是称赞刘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相比之下,张良比刘基更深不可测,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得以善终,刘基退休后仍关心国事,结果被人中伤陷害,而且无以自明,死得不明不白。 毫无疑问,刘基精通象纬之学并非虚言。如果他不懂得这些神秘的术数,不会劝朱元璋在“金木相犯日”与陈友谅决战,也不会说出“天道后举者胜”之类的话。再加上朱元璋每次和他谈话都屏人密语,有关他的神机妙算便越传越神奇。史书称,朱元璋曾经“手书问天象”,刘基“条答甚悉而焚其草”。在病危时,他又将《天文书》交给长子刘琏,对他说:“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可见他对天象的观测和认识有如唐代的李淳风。 在刘基还在世时,就有人说刘基“有秘授,善阴阳风角之术”,朱元璋还为他辟谣,他说:“基敷陈王道,数以孔子之言导予,岂有是邪。”但朱元璋认为刘基不懂术数肯定是谎言,要不然他怎么会相信别人说刘基看中谈洋地有王气呢?刘基怎么也没想到,他运用谋略和术数帮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自己却被术数间接所害。 多才多艺为“一代文宗” 不少著作附会刘基名下 刘基多才多艺,著述颇丰,与宋濂并为“一代文宗”。收录于《诚意伯文集》的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春秋明经》等。 《郁离子》是刘基弃官还青田时所著,史书称刘基著此书的目的是阐明自己的治世理念。此书不仅反映了刘基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哲学理念、道德观念、经济思想和文学成就。他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主张应以宽仁之道治国,认为只要把握好国家的纲纪,修德省刑,重用贤才,就能治理好天下。 由于刘基名气太大,后人不少著作也附会在刘基名下,其中流传最广的附会之作是《烧饼歌》和《百战奇略》。 《烧饼歌》预言明洪武以后发生的事,全文共1912字,用40余首隐语歌谣组成,虽然语句通俗,但晦涩难懂,可能是前人“观象玩占”的游戏之作,并无什么学术价值。但此书在民间流传很广,误人不浅。 《百战奇略》是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谋略书,全书共100篇,每篇讨论实战之中的一种具体情况,含有“百战百胜”之意。它汇集了历代兵法精粹和战史资料,理论和实践并重,其影响不亚于《孙子兵法》、《三略》、《六韬》、《三十六计》等谋略书。 此书被收录在清朝谋略丛书《帷幄全书十四种》和《攻守战略秘书七种》之中。有人认为此书是宋朝人所作,而后人伪托作者为刘伯温。也有人直接认为此书的作者就是刘伯温,因刘伯温本来就是军事家、谋略家,完全有能力、有水平写出这样的著作。但在正史中,并没有提及刘伯温写过《百战奇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