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镇南踞象山,北卧狮山,瑶河穿镇而过。数百幢明清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宛若置身于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中。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瑶里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瑶里古名窑里,始建于西汉末年,位于景德镇的东端,距市区55公里。瑶里镇南踞象山,北卧狮山,瑶河穿镇而过。数百幢明清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宛若置身于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中。 瑶河两侧,古色古香的徽派明清建筑屏依而立,屋檐下悬挂的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在微风吹佛下,夹岸向游人招手问好。程氏宗祠、大夫第、书厢仍保留着完整的原貌,向游客展现昔日瑶里文化和浓厚的学风。在敬义堂,人们看看蓑衣、草鞋、扁担和箩筐,在缅怀先辈的同时,领略了当年战争瑶里风采。这里有展示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程氏宗祠;有展现封建家族礼仪思想的进士第;有再现革命斗争历史的陈毅旧居、抗日动员大会会场、红军游击队驻址;有印证往日繁华景象的明清商业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瑶里风土人情的灯彩、地戏,等等。明清商业街是古徽州大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一千多米,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段。昔日有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至今仍保存较好,其中以景德镇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商店最具特色。东埠古街是浮梁四大古街之一,由古街、古桥、古码头等组成,是明清之际装运高岭土之地,因运输繁忙而成街。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和青石板上独轮车辗出的凹痕,是古代东埠码头装运高岭土繁忙景象的真实记录。 “狮冈胜览”民居是中国现存的珍贵欧式建筑风格的民居,外形为西欧风格,内部结构趋势徽派传统建筑。因从对面的是山上观看这座建筑灵秀而不失气势,遇事无助将此屋取名为“狮冈胜览”。整座建筑为两堂八房的楼房结构,分为前堂、正堂和后堂,正堂和前堂边有正房、厢房,后有一个后堂。后堂墙上书有“狮冈胜览”四个大字,字上方为两个狮子的,意在压制住对面的狮山。建筑内门窗、房梁上有近百幅木雕,生动逼真,精雕细琢,未施油漆,充分显现了木板纹理的天然美。木雕取材广泛,多以当时盛行的和吉祥典故为主题,常见、财神、、花鸟等山水图案,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屋主的财力。 在古镇的巷子里东转西转,不经意间在一幢古民居前看见了“徽州大道转弯”的石牌,这曾是用来给络绎不绝的徽商和挑夫指路的路标。从瑶里到休宁的古道是7条徽州古道中的一条。根据当地县志记载,这条古道从古县城东门出发,经臧湾、东埠街、瑶里,过虎头岗,入安徽休宁,全长115华里,完全用青石板和麻石板铺成,是沟通赣皖两省经贸活动的黄金道。如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商业一条街,便是古徽州大道上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街长千米,分上中下三段,当地的民谣这样唱道:“上街头,下街头,街面宽又长,糖盐醋,绸缎布,店面九百九”,足可见当时的繁盛。如今,公路通到了古镇里,曾经的徽州古道已被截成一段一段,但是石板路依旧清晰可见,挑夫们歇脚的茶亭、石墩也仍在原处。瑶河穿镇而过,有着宽阔的水面。两岸之间修有石头拱桥,不过瑶里人还是喜欢走自己搭建的木桥。杉树板铺成的桥面“一”字形地横过水面,杉树原木做成的桥脚稳稳地站在水里,简洁利索,却也古色古香。两位洗完衣服的村妇,臂膀里夹着洗衣桶,一前一后走在桥上,清脆的脚步应和着杉树木发出的轻微“吱嘎”声。 许多年来,关于瑶河水,镇上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早晨七时之前的水只能用来食用,七时到九时,可在河中洗食物,九时以后才可以洗衣服。规定执行得很严格,清澈见底的河水便是明证。瑶河岸边上,有一块根据民意立起来的“禁渔牌”,这块13年前立的石碑上明文规定,禁止对瑶河鱼群任何形式的捕捞,而禁渔的传统早在明代就已开始了。清道光十二年还专门立了块名为“养生”的石碑,确定禁渔范围。如今,这块石碑被细心人收藏在镇博物馆里,不轻易示人,“这代表着瑶里的历史,得好好保护。”现在,每年的8月8日是瑶里的禁渔节,镇里还会敲锣打鼓地在瑶河里放很多鱼苗,河里的鱼越来越多,瑶河观鱼也成了一景。悠远的水碓古老的制釉工艺瑶里,远在唐代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素称为“瓷之源”。“瑶里”喻义神奇,美丽之地。绕南博览区,现存的古矿坑、古窑址、世人敬仰的高岭土,无声地告诉人们当年手工陶艺的辉煌。悠远的水碓,还在默默地运转,用一上一下最简单而又最富创意的动作演绎着制瓷工艺的独特魅力。可见,到瑶里的游客不能不看陶瓷的手工艺制釉的流程,兴致所至,人人都亲身过了一把制釉的瘾。高际禅林寺高际禅林寺坐落于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境内,海拔1681.4米的五股尖半山腰,其建筑面积最盛时期达9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是始建于宋代时期的赣东北著名寺庙。高际禅林寺始建于宋代唐和元年(公元1118年),距今将近900年的历史。相传宋朝时期,县人余茂亨、余茂学兄弟俩经一位高僧指点,来到这块藏龙卧虎富有灵气的高际山处,潜心勤学苦练6载,后兄弟俩赴京报考,双双高中文武状元。衣锦还乡之后,余家兄弟在这块风光秀美、景色怡人的高际山处,大兴土木修建了高际禅林寺。另外在周围广购山林良田,种植松树、茶林。随后,香火逐渐旺盛起来,到明朝崇祯年间,香火最为旺盛。明代著名禅师静虚曾诗云:“白云深入有僧庐,漏尽晨钟倚枕初。阅历林泉声隐隐,行回岩壑韵徐徐。驱除忘幻清平旦,领略春容见静虚。又听晓天鸡喔喔,共催人读五更书。”便印证了当时的情景。高际禅林寺太平天国时期遭到毁灭性破坏,寺庙建筑十去八九。高际山曾建有关公庙、八仙庙、送子观音庙、龙王庙等7座寺庙。现在,只留下这些寺庙的遗址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弥陀柱、法老墓、佛塔等佛教遗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