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国力强盛,民生安乐,文风又盛极一时,能工巧匠勤于创作,而乾隆尤笃好风雅,不但书画铜器是其所好;即使竹、木、牙、骨之类;金、银、晶、玉之属,亦皆在其搜罗之列。是以上自三代,下迄明清的文玩,大量集聚于宫中。日理万机的乾隆常常利用余暇欣赏宫廷收藏,甚至下旨工匠照样仿制出袖珍品放在身旁的小型宝盒中,方便随时把玩,这就是多宝格,意谓收纳许多宝物的小柜。因此,人常戏称多宝格为“皇帝的玩具箱”。 “紫檀多宝格方匣”是个再规矩不过的方盒形。此种样式的优点是所占体积最小,利于收贮。然而,外形虽简单,看来却不显单调。原因在于工匠运用“开窗”的装饰手法,一方面让人能欣赏到书画;另一方面又使人对窗内产生期待的心理。方盒在一一抽去隔板、推出四个扇形后,造型变得有流动感,加上中心圆璧回旋的效果,让人以为它会像风车一般开始转动。若你以为,寻宝的乐趣已结束而就此停手,那损失可大了!其实,方盒底部的须弥座也是一个贮藏空间。这种手法和现代室内设计利用地板下储物,概念几乎一致,极具创意。 多宝格的设计,琳琅多样,精巧无比,不论盒、匣、箱、柜,皆是一种妥善利用空间的工艺作品、以最有限的空间,存放最多的物品,在造型上,力求美观精巧,所以往往一件多宝格,箱盖中有盒、盒中有套匣、套匣中又有屉、隐隐约约、辗转曲折,有时一个转纽,便见门,门之后,另有一番天地。故多宝格体积虽小仅及尺许,而其所藏珍玩,每每多达数十,乃至百件,因此观赏时常有寻寻觅觅、扑朔迷离的趣味。 虽然欧洲的贵族也有非常类似中国多宝格的东西,叫备具匣,内部也都有丰富的设计和规划,但中国古代的多宝格渗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就是它的开合有着相当多的机关,其中隐藏了不少难以参透的奥妙,并且小中见大,成为外部艺术世界的缩影。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清代宫廷多宝格就犹如紫禁城这座巨大文物宝库的缩影,既有着小型博物馆的概念,也可视为现代博物馆的前身,而乾隆就是当之无愧的“故宫”第一任院长。 清式风格家具典范 “园无石不秀,室无格不雅。”这里的“格”就是说的多宝格,又叫百宝格,也有万宝格之称。它主要有两大功能用途:一是具有室内装饰功能,家里置一件多宝格,摆几件古玩或工艺品,很容易增加室内的文化味;另一个功能是它可用作隔断,既有品位且实用。居室里摆一件多宝格,往往是“点睛之笔”,能让居室陡生典雅之气。 多宝格起源于何时,已无法准确考证。不过在明代的各家笔记中,却常提到当时的士人在旅行之时,常携带一种匣子,内盛各种日常用品,以便利于旅行时不时之需。此外,也当文房用器,置于另一种匣中,往往一匣可放置各类文房用具达二三十件之多。这样的匣子皆可视为清代多宝格的前身。 多宝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格内做出横竖不等、高低不齐、错落参差的一个个空间。人们可以根据每格的面积大小和高度,摆放大小不同的陈设品。在视觉效果上,它打破了横竖连贯等极富规律性的格调,因而开辟出新奇的意境来。多宝格兴盛于清代,与当时的扶手椅一起,被公认为是最富有清式风格的家具之一。 多宝格的材质和工艺方面划分,有紫檀、黄花梨、酸枝木等红木类,榆木、楸木等柴木类,镶嵌、彩绘、雕填、刻灰、断纹等金漆镶嵌类。 从造型上划分,有长方形、圆形、半圆形、瓶形、八方形以及月洞式等异形类。 从规格上划分,大多为常规的,但也有可以覆盖一面墙壁的大型多宝格,还有可以摆放在桌案上或悬挂在墙壁上的袖珍多宝格。中国古典家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到明清时代,大体形成固定的格式,分为床榻、桌案、椅凳、箱柜、凭几、屏风等几大类别。 明代的家具图录中,没有多宝格,但有书格和栏架格。书格和栏架格主要是装书的,那会儿的书以线装为主,一般都是平放。这两种格都不装门,也没后背板,分层而设,双面透空,有点类似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书架。栏架格还装有较矮的栏板,显得高雅别致。这应该说是多宝格的雏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