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香炉:养鼻之道 巧生虹烟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美术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养鼻之道
    香道,是指呼吸着去享受香气、养身健体,于心旷神怡中达到沉静灵动境界的一种高尚优雅的方法。在快节奏的今天,很多人对香道颇感隔膜,其实香道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春秋时期的《诗经》,就有很多地方谈到远古生民用香来祭祀天地神,祈求福祉。在司马迁生活的汉代,香道随道教、礼教的兴起而风行水上。《汉武内传》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设座殿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其富丽奢华,可见一斑。民间还有一种奇妙的赏香形式:把沉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灯油里,点灯时就会有阵阵芳香飘散出来,奇妙无比,称为“香灯”。当时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炉、薰炉、香匙、香盘、薰笼、斗香等。人们在香烟萦绕中净化心灵、感悟生活、寄托情思,大大开发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香道在宋代发展到鼎盛。《宋史》记载,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上都沾上芳馥的气息,数日不散。到了清代,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焚香”从最初的祭祀、除臭去湿,发展到精神意义的一招一式;传统的“烧香”,发展成为“香道”“香文化”。香,成了文化品位的象征,成了文化风骨的写照。
    在中国,从无名的香草到贵比黄金的沉香奇楠,样样都烧,样样都烧在文化的记忆深处,把香道烧得博大精深。从《搜神记》到《香界》,从《黄帝内经》到《香乘》,从《洪氏香谱》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朝历代的经典著作,吟咏香的诗词歌赋,遍布华夏大地。香道,已经被赋予一种生命姿态,一种文化境界,一种庄重的许诺,一种虔诚的理念,一种崇高的信仰,一种永恒的期待追求。
    炉器之道
    谈起香道,一定离不开香炉。香炉,乃清供之佳器,文会之良引。铭金之古风,正乎博山。铸铜之光华,大于宣德。明有吴邦佐,以监造而假名海内。民季姚春和,以摩古而声誉万国。有石叟者,堪为奇匠。蔡施两家,分南北之作。胡文明张鸣岐,夺四方之能。甘文堂周文甫,等真宣德造。夫今古一视,洵亦妙观哉。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作为烧炭取暖及烧烤熟食之铜炉。以熏香为主之功能,则见于汉代,藉由博山路香烟缭绕,似云雾蒸发,如处仙境之感,应和当时盛行之神仙思想。唐代时期,熏香风气亦行于民间。至宋代,熏香风气更盛,有“点茶、焚香、挂画、插花”为文人四艺之称,各式材质、造型之炉具应运而生。直至明代,古籍记载宣德时期因暹罗(泰国旧称)进贡良铜而铸造鼎、炉等器,并镌铸宣德款识,精仿古代佳器之典雅款式而成,明清时人莫不以收藏“宣炉”为珍。
    香炉的种类有博山炉、彝鼎炉、乳炉、袖炉、香兽炉、卧褥炉、鹊尾炉、吊炉、香盘、香薰、香筒等,养生不可无香,香以静默为德,以简远为品,以飘扬为用,以沉着为体。回环而不欲其漫,清癯而不欲其枯,飞动而不欲其躁,故焚香之器不可以不讲也。
    尚古的巧生炉
    4月8日,“巧生虹烟——陈巧生香炉杭州首展”在杭州南宋序集开幕。陈巧生是中国铜炉大师,1957年出生于江苏,因高超的仿宣德炉制作技艺享誉海内外。马未都曾赞叹:“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历经40余年的铜炉生涯,陈巧生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基本解开了宣德炉制作的秘密。他用铸造宣德炉的失蜡法技艺,恢复了几百种经典宣德炉器型。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起,铸有“陈巧生制”等款识的铜炉开始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收藏界。“巧生炉”固然有其独到之处:一是原料珍贵,除采用上等铜材外,还有金、银、锡、锌、镁等多种贵金属加入,因此炉质尤为细腻,炉色色彩斑斓。二是炼次繁多,一般炉料经四炼,而巧生炉严格执行十二次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四是不惜工时,采用失蜡法,一模一件,件件手工。一鼎好炉,握于手中,压手沉重,皮壳如婴儿肌肤般细腻柔软,从铜胎硬骨中,传递出柔滑和温暖的触感。
    此次展览展出巧生炉博物馆精选150余款“巧生制”炉,其中更有典藏级珍品30款。“一尊王者傲龙盘于炉盖,龙足绣球,昂首向天,口吐瑞云。座下是镂空万寿龙形纹炉盖,与炉盖紧密相扣的炉身上面浮雕着形式各异的寿字龙凤图文……”,这正是陈巧生父子合力研发的熏炉——“万寿炉”。此炉型玄弧结合,皮色苍老,纹理精细。寓意福寿满堂,祥瑞无比。在制作工艺上,运用了失蜡法,并采用纯手工一体浇铸,呈现出无接缝的完美效果。万寿炉制器的成功率不到20%,一年至多能出10个,实属稀有。
    此外,点金熏炉“鹿回头”,每个图案都如灵动的梅花鹿,和器型相呼应,心形镂空设计则根据当代审美创新而作;“大红袍”采用朱砂这一矿物原料,复原了古代自然氧化而成才会出现的特殊红色皮壳。陈巧生铜炉底款颇多,常见的有:仿古款如“大明宣德年制”,“玉堂清玩”“琴书侣”款,私家款“江东陈巧生制”“巧生制”楷书款,隶书款,篆书款等。展览至4月27日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