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既是繁荣时期,又是逐渐演变乃至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概括说来,西汉早期到中期是战国铜镜风格的延续和发展期;西汉中期以后,铜镜呈现了全新面貌,大量具有典型汉代纹饰风格类型的铜镜涌现;到东汉晚期,随着高浮雕画像镜的流行,汉代铜镜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同时,铜镜作为一种生活日用器,到汉代时才真正为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 西汉相思铭蟠螭镜 直径11.1厘米,边厚0.5厘米,重155克 1957年淮南市谢家集区赖山公社出土 圆形,三弦钮,双螭龙纹钮座。座外饰两周弦纹、两周绳纹,弦纹内有十三字,篆文,铭:“愁思以悲,愿君毋说,相思愿毋绝。”主区纹饰为以三股凸起的细线条勾勒的蟠螭纹,纹饰勾曲缠绕。镜缘外沿上卷。钮座中饰有铭文一周是我国铜镜史上最早出现的铭文镜,于西汉墓中经常出土,尚保留着战国晚期铜镜的特征,流行于西汉早期。 西汉大乐贵富铭四叶蟠螭镜 直径18.5厘米,厚0.8厘米,重518克 1997年底淮南市唐山镇第三砖厂出土 圆形,三弦钮,弦纹钮座,背部由两个双绳纹圆圈分成两区。中心区域饰双螭纹,外区为铭文带,铭文为篆体“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间隔一个鱼纹。双绳纹圆圈带伸出四株火焰状叶纹,将外区分成四等分,每区饰一组蟠螭纹。蟠螭张口,小圆眼,眼上置一长角,两爪向左右舒张,身体盘旋弯曲。 该镜为西汉早期铜镜,形制较大。纹饰用并行三条凸起的细线构成,线条流转圆畅,细腻而繁缛。蟠螭纹下有不均匀的斜线纹和羽状纹做地,保留战国羽状地的特点。四组叶纹和四组蟠螭两两相对,十分匀称。主纹外饰一周突起的绳纹。镜缘窄而高卷。 西汉蟠螭菱纹镜 直径11.8厘米,边厚0.5厘米,重141克 1957年淮南市赖山公社出土 圆形,三弦钮,云雷纹钮座。座外饰一周凹弧面宽带弦纹。主区以钮座边缘和镜缘内的两周栉齿纹为廓,在云雷纹地上饰三蟠螭纹和三菱形纹。镜背有修,纹饰较模糊,可辨识蟠螭纹与菱形纹以双线勾勒,勾连缠绕,腹部为菱形叠压。凹弧面宽缘,镜缘高卷。 西汉大乐贵富铭蟠螭博局镜 直径10.1厘米,边厚0.5厘米,重116克 1972年淮南市唐山公社九里大队出土 圆形,三弦钮,双蟠龙钮座。座外饰双线方框,上为十五字篆文铭:“大乐富贵,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以一鱼纹结句。方框外四边中部伸出双线勾勒的“T”形博局纹,镜缘处伸出“L”形纹与之对应,四角与“V”形纹相对,“TLV”形纹内皆加饰二道细凸线,并将镜背分为四等八区,每区内饰一蟠螭纹。云雷纹铺地,蟠螭勾连变形,叠压于博局纹之下。宽素卷缘。 此类镜是蟠螭纹博局镜的早期形式。在河北满城窦绾墓中出土一面,直径18.8厘米;安徽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现一面直径8.8厘米。淮南发现两面。另一面1987年5月出土于淮南市唐山镇双古堆汉墓,可知此类镜流行西汉中期。 西汉草叶纹日光镜 直径13.7厘米,厚0.4厘米,重341克 本馆旧藏 圆形。半球钮,柿蒂纹方钮座。钮座外有凹弧面大方格,格内有铭文一周:“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四角各有小方格,格内饰短斜线。外区在大方格的四角各伸出双叶一花苞纹,四乳钉居大方格中间位置,将外区四分,乳钉两侧各一对单层草叶纹。镜缘为凸起的十六组连弧纹,向内环绕。 日光镜流行于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早期,较星云纹和博局纹铜镜要早,反映了西汉时期社会稳定清静无为的审美趋向,与战国晚期繁缛神秘的蟠螭纹相比,更贴近自然和现实生活状态。汉代用花叶纹装饰铜镜,与唐代花鸟纹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生活领悟的写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