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久远的青铜器浑身布满锈色,然而锈有真有假,识别锈、研究锈的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因为锈色一般包裹在一件器物的外层,器物上的锈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件器物大多可判定为真品。青铜器物的真锈硬度大、类型多样、层次分明。 真锈,器物长年埋在地下,锈蚀很深,呈蓝绿色,有的有裂痕、裂口,里面也是锈迹斑斑。如果一件器物锈蚀严重的会出现大幅减重的现象。 硬绿锈有层次,每一层锈的颜色都不一样,外深内浅。可见结晶膜状闪光锈体,多数属于窖藏品或随葬品。 另外,锈的颜色,反映出铜质地的好坏。古人有“黄铜不鎏金,鎏金是青铜”的说法。有一种“水坑”,锈色斑斓,人们习惯称之为“七彩”,是难以仿造的锈色。“发坑”或“半发坑”的铜锈,似发酵、发泡状,有疏松、胀裂、鼓泡、纹起等状态。青铜还有“泛金”或“返金”现象,但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未使用过就入土的器物上,这些几乎全部出土于商代安阳地层中,其他地区仅见个别。还有一类锈叫“水银古”,又称“黑漆古”,是战国至汉代的一种高技术的冶铸工艺,是价值很高的罕见品种,在唐代末期已经失传,到宋代几乎绝迹,可分表层、渗透层、坯体层,黑漆古又有红、绿、蓝、白、黄等颜色。 伪锈颜色不正,有的呈“粉绿状”,色较鲜艳。伪锈不牢固,涂颜色的锈,有毛刷痕迹及毛发遗留。化学催生的锈,似深坑绿锈,有气孔有气味。仿造的锈必有缺陷,容易识别。 山西出土的铜器,锈色也是各不相同。西南一带出土的铜器锈坚实,主要是红锈,很少有蓝绿的,大多属于东周制造的铜器,靠北一带出土的铜器红绿锈都有,不过,没有玻璃绿及孔雀石绿,它们的制作年代都是汉代。 河南出土的铜器,都是绿锈,整个铜器绿锈的占十之八九,颜色很浅,质地也很糟,没有玻璃绿及孔雀石绿的锈,制造年代都是东周。它们做工粗陋,又大多是素器。山东出土的铜器,都是出自干坑。绿锈很多,不过很少是硬绿锈的,其锈很糟,用手指刮就会掉屑,制造年代是周末秦汉。河北易州,曲阳一带出土的铜器,红锈的居多,蓝绿锈很少,大多产于东周。至于张家口等地出土的铜器,与山西北部出土的铜器相同。 鉴别锈色真伪的方法很简单,凡是仿造的锈,不管哪种颜色,只要用加了碱的开水一刷,锈色就会掉落,伪迹便暴露无遗,真锈用加了碱的开水刷擦过后,反而更加明显。这是检验古铜器的最好的方法,百试百灵。不过,例外的是对仿造的玻璃锈不适用,需用烧红的铁烫它,仿造的玻璃锈被烫时会发出松香与胶味,真锈则没有任何变化。还有就是硝镪水与盐囟所造出的锈,以上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但可以通过用舌头舐来检验,凡有盐卤味的便是仿造品。 仿造锈大多是深浅不均匀,糙而不润,只附在表层上,锈与铜质有很明显的分界,而不像真锈那样自然,与铜器器体融合为一,具有自然美妙的感觉。黑漆古与水银沁的真伪最容易辨认。真品上的锈与器体一样坚硬,即使有一点坠落,其余的锈迹仍为黑漆古与水银沁。仿造的如果用指甲划,就能剥落锈屑,而显露出铜的质地,并可明显看出是人为贴上去的。仿造的流金金色浮而黄,光耀新亮,与真品的沉实不同。 北方的器物通常生成孔雀蓝锈、朱砂锈、硬绿锈,通常比较结实,像硬绿锈,从铜器内部氧化腐蚀形成,与器皿融为一体,即使用钢锥也锥不动。而南方潮湿,酸碱度强,器物通常形成水坑锈、水粉锈,色泽为淡淡的绿色,比较浮,容易抠掉,不同的锈通常是相伴而生的。张老师表示,欣赏与鉴别青铜器应当知道,铜锈是这件器皿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考古价值,是其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