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节期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也就是已探明的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东城墙侧3公里处,发现一处巨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根据此后3月份北京发布介绍的成果来看,此次发现的是一个边长约3.3米、深1.5米左右的不规则方形土坑,共出土佛教造像2895件(块)。据粗略统计,有题记的造像超过百件,多为汉白玉(俗称白石)造像,少量为青石佛像。根据题记、造像特征等初步认定,主要是东魏、北齐造像,另有少量北魏以及隋唐造像。这批佛像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数朝,历时400余年,各朝代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完整,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此次出土的佛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而且有彩绘和贴金,多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像。造像题材有释迦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 通过发布会的介绍,我们不难从邺城“窖藏”佛像中看到同属河北定州白石佛像的影子。定州白石佛教造像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奇葩,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并对山东等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邺城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特别是北朝皇族多尊崇佛教,在邺城内外修建了诸多佛寺。史书记载邺城周边曾有佛寺4000余座。一般来说,佛教的兴衰与政治、经济有很大的关系。邺城作为六朝都城,这里的寺院数量、译经活动、雕塑的佛像样式,必然位于全国水平前列,对当时北方佛教影响深远,因此此次邺城遗址出土众多佛教造像也在情理之中了。 定州白石佛像始于北魏晚期,东魏、北齐、隋、初唐非常盛行,中晚唐以后衰落,北宋时虽有出现小规模的雕造,但之后彻底衰落。定州造像以曲阳所产的汉白玉为雕刻材料,因曲阳与定州毗邻,历史上长期作为定州的辖区,故称之为定州白石佛教造像。河北是中国早期金铜佛像的重要发展地区,金铜造像为定州白石造像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基础。如太平真君四年(443年)菀申造金铜佛像题记:“高阳蠡吾任丘村人菀申,发愿为东宫皇太子造口口菩萨”。另有天保二年(551年)菀思造像,题记有:“吾任丘村菀思,敬造玉像一区(躯)”字样,菀思与菀申造像出自同村,可见白石造像与金铜造像的渊源甚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