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所示是一只清代中期制铜墨盒,长7厘米,宽5厘米,高2.5厘米。经专家鉴定考证,盒盖上所刻文字,为金文“位至三公·大吉之家”,显然是以此来激励使用者立志求学,奋发进取。 这件铜墨盒的特别之处在于,盒盖上的文字集合了多种古文字,较为少见,集中展示了我国古文字的艺术魅力。因此,从书法角度看,就足以引发人们浓厚的探讨兴趣。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一般分为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籒文、篆文)和近代文字阶段(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而这件多体古文字铜墨盒上所刻寥寥几字,字体各异,大小不一,或实或空心双勾,刻工精湛,深浅自如,过目难忘。 再来仔细分析盒盖文字内涵。“三公”:周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官制。西汉时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他们是负责军政司法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拥有很高的权力和荣誉。西周时官有九命之分,九命是最高级别,通常是天子上公九命,王子三公才能达到八命。汉到魏晋时期,把官职又分为九品,一品最高,能达一品的多是大将军和三公一级的官员,并根据其官职大小确定其俸禄的多少,凡三公不但能享受到高额俸禄,而且每遇逢年过节,另外还给加俸。这些人担任国家要职,享有丰厚的待遇和极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也成为读书人、士大夫们奋力追求的目标。 这些制度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人们把“位至三公”的字语铸刻在日常生活用具上,当作对子女的厚望和对亲朋好友的祝福。考古资料显示,汉代铜镜上就铸有“位至三公”吉语,而在魏晋南北朝时,出土的带有铭文的铜镜中,这类用语最为常见,如河南洛阳发掘的54座晋墓中,出土的24面铜镜中铸刻有直行铭文“位至三公”的夔凤纹镜就有8面。虽然是一种吉祥用语,但它又是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的体现。而在科举制度下,古代文人士子,对于仕途的期望更甚。这种对权力和富贵的追求,也被直白地表现在文房用品上,出现了诸如“位至三公”、“君宜高官”、“士至万石”等吉祥祝语。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铜墨盒上刻上“位至三公·大吉之家”款的,并不多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