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大家极为推崇的,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那么,何谓家训?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在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美华看来,流传至今的家训都属于名人家训,均为历代的优秀之作。其核心是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帝王将相对此都很重视。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堪称是先人留下的为人处世宝典。 周公首开仕宦家训先河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美华说,先秦是中国传统家训产生时期,形成了家、家门、家长、家道等概念。家的本意是人的居室,这里的人首先指的是夫妇,家是夫妇共居的屋室。家既指个人家庭也指同姓亲属,合称家门。有了家就有了家长,家长治理家庭之道,称为家道。家道初见于《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意思是父子兄弟夫妇各守其位,各尽其责,是治家之正道。 先秦家训大体上包括帝王家训、贵族家训和自由民家训。王美华说,先秦家训是中国家训的“原点”,处于产生阶段,有些方面还没有展开,如对子女的教育等。但周初王室家训,特别是周公训诫子侄一事在家训历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周成王曾与小弟一起站在树下,他拿了一片桐叶给小弟说:“我封你。 ”周公听见了,便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说:“我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 ”意思是,君王的言行举止不应有过失,不应有开玩笑的话,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于是,成王封小弟为应侯。这件事使成王没齿难忘,直到老死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这就是著名的典故“桐叶封弟”。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严。他首开了帝王家训与仕宦家训的先河,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形成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周公还规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定势,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孔子思想影响早期家训 “中国古代的家训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传统家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辽宁大学古代文学讲师刘磊这样向记者描述家训的千年流变。那么古代早期的家训是什么样?对此,王美华说,古代家训是有阶层性的,直到孔子打破教育界限,提出有教无类这一观点。孔子创办私学,招生授徒,建立了儒家学派,并以诗礼名扬四方。孔子曾两次在庭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因此后人称父亲的教诲为庭训。在《论语·季氏》篇中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 虽然这是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一,而“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孔门家训也由此开始形成。王美华说,孔门家训主要是指孔子及其后代亲自对子弟进行教导,也包括孔子儒家思想对子弟所作的训诫。 孟子的母亲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意思是说,“我在怀孩子时,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对孩子实行胎教。 ”而《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孟母为教子而三次搬家,看到孟子不努力学习,就生气地剪断正在纺织的布,以此教育孟子好好学习。 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益于他的母亲。刘磊说,孟母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其创造性的家训方法为后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秦汉以后大量家训出现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多位专家表示,这时儒学逐渐占据独尊地位,封建礼教得到重视,家训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产生了。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此后,家训开始正式得名。而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文体也是标准的家训文献。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不大。而在《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说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虽然不是以家训为名,却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称之为家训。 明清两代家训盛极而衰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家训内容开始变得十分宽泛,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便形成了一贯千年的家训文化。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名臣都有家训传世,司马光、范仲淹、包拯、苏轼等都留有家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在中国的家训史上更是可以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陆游的诗训和《放翁家训》也比较有名。 明清两代撰写家训的风气更浓盛,家训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可考者有60余种。刘磊介绍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庞尚鹏的 《庞氏家训》、袁黄的《训子言》、姚舜牧的《药言》、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集》,还有《朱柏庐治家格言》等。此外,郑板桥、林则徐等人写的家训在历史上更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然而从清代后期家训文化开始衰落,不过也出现过局部开新的情况。例如洋务派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们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表现在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从而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带来一股 “新风”。王美华告诉记者,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训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古人智慧 帝王将相争写家训 “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出自《尚书》中最有名的篇章《无逸》中的这句话,是周公辅政时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时说的。后来,这句话进而成为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辽宁大学古代文学讲师刘磊说,古代帝王家训始于周公,周公训诫子侄的《姬旦家训》,是我国最早的帝王家训。古代的帝王将相也十分重视撰写家训,目前可见的就有200多部,刘邦、曹操、刘备、诸葛亮、李世民、司马光、康熙、曾国藩等都留有家训,而且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其中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帝王家训光彩夺目 帝王家训是中国历代皇族启蒙时期的必修课,绝大部分内容都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刘磊说,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新朝建立时,开国之君都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孙励精图治,不要重蹈覆辙。有些帝王的家训是亲自撰写的,像李世民的《帝范》,康熙的《庭训格言》、《圣谕十六条》,雍正的《圣谕广训》等。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总结了自己的诸多经历之后,写出了流传至今仍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手敕太子文》,这是刘邦临终前谕告太子刘盈的遗嘱,他还告诉太子要读书练字。 刘备从做好帝王的细节入手,给皇室子孙留下了谆谆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劝勉儿子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一代枭雄曹操虽未称帝,但其家训中呈现出的帝王风范光彩夺目,他以法治家训子,对儿子要求严格,重视实践锻炼,教子任贤用法。著有《诸儿令》、《内戒令》、《遗令》。 李世民撰写了论述人君之道的 《帝范》,内容涉及了君体、纳谏、求贤、赏罚等诸多方面,在古代家训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清圣祖康熙的《庭训格言》更是将中国帝王家训推向了顶峰。康熙帝在位61年,他对皇室家教问题相当重视,平时在宫中经常给皇子皇孙以教诲。所实行的办法也比较成功,《庭训格言》中的家教思想在雍正、乾隆等后世优秀帝王身上都有所展现。 自周至清,光是帝王之家的家训就有十余种。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明太祖、清太宗……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踏下坚实脚印的帝王都用家训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教育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辉的家训,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和社会精英。 将相家训积极向上 古代仕宦涉世颇深,深知个人之功名和家庭之兴盛得来实在不易,怕子孙后代在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招致倾覆之灾,因而对于家庭教育问题一般都看得很重。一些有识之士的家训,更是留下了许多情深意切的训导之言,内容多是要求子孙后代刻苦学习、安分知足、节俭持家、孝顺父母和友爱兄长、谨慎处世、善养身心等等。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从多方面逐渐形成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谦虚谨慎、团结友爱、淡泊名利等可贵精神。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强调对子女的教育要赶早,提出“教儿婴孩”,鼓励子女靠勤学自立于世,而不要靠祖上的庇荫养尊处优。司马光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借鉴。他对儿子说,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美华说,包拯的家训只有数十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意思是说,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中。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王美华说,“包拯还希望儿子包珙把家训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包拯的家训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著作,但其精神感人,这些忧国忧民之士的家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 刘磊说,帝王家训以外,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将相家训主要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光的《家范》、《居家杂仪》和《训俭示康》,诸葛亮的《诫子书》,嵇康的《家诫》,蒋伊的《蒋氏家训》等,此外林则徐、曾国藩等的家训也很有影响。 清康涛《贤母图》。从此图的题款“临民听狱,以庄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则忠”可以推知,此为贤母向即将离家赴任的儿子所作的教诲。(孔爱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