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瓷器烧造,经过康、雍、乾三代的高峰期之后,无论胎釉和制作,均一朝不如一朝,走的是一条下坡路。所以嘉道之瓷已明显不能与雍乾时代的精瓷相比。当然,也偶有精进之物,但总体说来,大都比前三朝粗糙。这是一个总体原则,因此我们必须在鉴识时把握住。 从瓷胎来看,嘉道瓷的胎骨与乾隆瓷相比,变化不是很大,但胎质略显粗松,胎骨的洁白度也差一些,而且,尤其是民窑瓷胎骨要较前朝略厚,器物也显得厚重。这些表现,在道光朝尤为明显。 瓷釉的质量也明显逐渐变粗。施釉较薄,釉色白中闪灰闪青,或呈浆白色。釉面上普遍出现细橘皮纹,有些器物上釉面起皱,如波浪起伏,俗称“波浪釉”,这种现象在以后各朝中亦均有体现。有些器物上还有疙瘩釉,在道光朝的青花瓷器上疙瘩釉现象尤为明显,这个时期器物表面的光润度也较前朝为差。 青花装饰基本沿袭乾隆朝,嘉庆早期青花颜色亦如乾隆朝一样,在蓝中略显紫色,后来则显比较纯正的蓝色。层次感已明显不如乾隆,一般也就一二个层次,立体感较差。道光朝有仿康熙青花的器物,但它已渲染不出康熙朝的深浅不同的多种层次,因此,较易识别真假。嘉道期流行双勾不填色的花草纹青花图案,此类器物的青花发色较浅淡,多看真品后不难鉴识。嘉庆后期起,部分器物青花色调出现暗淡漂浮不沉着的现象,这种情形一直延续至道光、咸丰,乃至同治、光绪、宣统各朝。 嘉道时期有一种青花堆粉瓷。即在烧制时在胎骨上按纹饰图案的大致形状,先施一层白粉,然后,再在白粉上绘出青花纹饰,再施以豆青釉入窑烧制而成。这类器物,青花与豆青釉色对比明显,花纹凸起,立体感强。鉴识时要注意与康熙瓷相区别。堆粉青花始见于康熙朝,雍乾两朝虽有烧制,但多不成功。到嘉道时才流行起来,烧制也更成功了。识别方法是,此时的堆粉青花,施粉较厚、较白,花纹立体感也更强了。 嘉道彩瓷均以粉彩为主流。但与乾隆时相比,料质不如乾隆时精细,施彩也较厚,彩料中含粉量较少些,因此,色彩浓厚,色调艳丽。此外,施彩面积较乾隆时要大,也有用白粉直接进行描绘的。一些精细的粉彩器上施金彩的工艺已开始普遍化。在鉴别时,除了上述特点以外,更主要的还是看有否老气?如传世品釉面应见包浆;彩瓷的绿彩、黄彩、蓝彩之上侧视应可见蛤蜊光,尤其是绿彩之上应更为明显;瓷面上是否有使用过的痕迹等等。 在装饰方面,还有一些特点可供鉴别时参考。嘉道时纹饰多少保持一些乾隆朝的风格,绘画尚工整精细,但活泼生动已不如乾隆朝,较多是图案式的纹饰;有把诗句用红印章的形式装饰器物。这种方式在乾隆时已有,但到嘉道时才盛行起来,鉴识时要注意与前朝相区别;在道光时开始盛行以草虫为主要装饰题材,特点是所绘昆虫多大于花草,而且纹饰用笔均较工细;此时的哥釉器上有以用铁花为装饰。所谓“铁花装饰”,即以堆花酱色釉装饰在哥釉器上。这种方式在乾隆时已出现,但到嘉道时才逐渐多起来。而且,乾隆时装饰部位和纹饰样式都较单一,在嘉道时才丰富起来,装饰部位出现在口沿、肩部、腹部、耳系等处,装饰内容也扩展为雕有兽面、花卉、蕉叶、回纹、龙凤等,以此可以与前朝相区别;在嘉道民窑器的款识中有一种仿成化的年款。有书写极为草率的“成化年制”四字楷书款,也有刻“成化年制”篆书或楷书并施以酱色釉的豆干款,遇到这种情况,根据胎、釉、彩料和装饰、形制等各方面的表现,不难进行识别。 当然,以上一些装饰方面的特征,现代的制假者均可依样炮制,因此,收藏者对一些收藏品地识别真假还是要根据胎、釉、用料,以及器物有无真正的旧气来仔细鉴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