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交友 >

《思旧赋》背后的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向秀和稽康、吕安同是好友,来往密切。他们经常在嵇康宅前的柳树之下架炉打铁,嵇康掌钳,向秀鼓风,二人配合默契、旁若无人、自得其乐。向秀还经常去好朋友吕安家帮吕安侍弄菜园子可谓情投意合。
    向秀还在给嵇康的打铁炉烧火的时候,亲眼见证了钟会被嵇康奚落,这是件重要的事情,它成了稽康被杀头的最初根源,向秀目睹了这一切以及后来发生的一切,这些也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道路。
    向秀后来为官,也是无奈。他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计,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向秀没有如稽康一样刚烈,他为了保全生命于乱世,只得选择了做官,并且官还越做越大。他曾经也主张无为政治,然而他所主张的无为政治,是“任自然而不加巧”,可是后来,他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成了消极的无为了。但是做官不是他的本意,因此他的内心非常的痛苦。陈寅恪先生说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但是细读他的《思旧赋》,那种刻骨的痛却在昭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
    《思旧赋》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嵇康、吕安被杀之后司马政权加紧了对向秀的监视,并予以拉拢。向秀因此不得不抱着仕其位而不谋其事的态度赴洛阳应仕。途中路过那片与故友共同隐居的竹林,“日薄虞渊”之际,忽闻“邻人有吹笛者”。笛声萦回山间,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笛声依稀,翠竹依旧,想起和曾经嵇康他们一起纵情竹林的美好回忆,那是多么的美好!如今斯人却已然远去,再不会有那样的雅集。
    物是人非,向秀悲从心来,写下了着名的《思旧赋》(并序):“余与稽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嵇意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并以事见法。嵇康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想囊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曰: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以北祖。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日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憨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追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字在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大而长吟。悼稀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故援翰以写心。”
    向秀把人世沧桑的和怀古伤今的情怀都寄予于笔端,字里行间流淌出对朋友不尽的思念,赞美了亡友嵇康视死如归的高尚气节,同时隐晦地表达着对司马氏屠杀俊贤的愤慨。他又由耳畔的“鸣笛之慷慨”,想到了嵇康临刑,“目送归鸿,手军五弦”。由笛声到琴韵, 勾勒出了亡友彻悟命运之后的豁达与从容。短短的《思旧赋》,其中的情怀却是婉转哀怨;情辞深痛的语句里,是一份久远深切的怀念。这篇蕴藉含蓄的短赋,读来令人深感余味不尽,成为了哀悼逝者的千古名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