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京剧艺术的化妆造型

http://www.newdu.com 2017-12-24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读:京剧诞生于18世纪(1793年以后)。梅兰芳第一部古装戏《黛玉葬花》用经过改革后的新妆面,加上模仿古代仕女图而新制作的古装衣裙,第一次演出就轰动了北京城。此后其它行当的妆面革新也蓬勃兴起,形成京剧独一无二的夸张的化妆造型艺术。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宋杂剧(距今约1100年)就已是比较成熟的戏剧样式。有故事、有情节、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由于人物形象和曲调唱腔趋于复杂,逐渐产生了生、旦、净、末、丑等各个行当。
    京剧诞生于18世纪(1793年以后),它集中了其它剧种之优长,19世纪逐渐形成全国性的大剧种,京剧诞生的同时,各个行当也被明确界定。所谓行当,指的是传统戏曲演员的专业分工。简单地说,就是剧中人物“某人由某行当的演员来扮演”。是根据人物不同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外形等来划分。
    早期京剧行当是比照其它剧种的行当来分类。分得很细,有“十行角色”,随着京剧的发展,逐渐去掉繁琐而简化成生、旦、净、丑四大类。京剧形成初期的妆面亦是借鉴其它剧种的妆面。早期京剧以唱工戏为主,多为老生和青衣的唱工戏。
    例如清代画家沈容圃所作的《同光十三绝》画像中的妆面就很简单,也符合清代人们“大脑门”的审美观。即使贴了片子的女角色,也是把脑门贴得大大的。妆面基本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粉白黛黑”的观念。可见,当时京剧演员的妆扮并不是京剧艺人的发明,而是借鉴于其它剧种而来。这种扮相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人们僵化的思想观念开始打破,新文化运动给中国戏剧舞台带来的后果是,我们现在称之为话剧的“西洋戏”在上海诞生,当时也叫“新剧”。新式舞台与此同时出现。
    1913年梅兰芳先生第一次到上海,观看了“新剧”,对他有很大触动。回京后,他反复试验,大胆改革,使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唐朝“红妆翠眉”妆扮在舞台上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再现出来。从此,京剧艺术的妆面焕然一新。用片子缩小了脑门,加黑并夸张了眼眉,增加面颊红使脸部的层次分明。妆面显得格外明亮有神。梅先生第一部古装戏《黛玉葬花》就用的是这种经过改革后的新妆面,身上穿的也是模仿古代仕女图而新制作的古装衣裙。第一次演出就轰动了北京城。此后其它行当的妆面革新也蓬勃兴起。形成京剧独一无二的夸张的化妆造型艺术。
    
    下面,我们讲解一下行当的种类:
    
    京剧舞台上不勾脸的男性角色统称为生。
    生行大致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
    老生
    又称须生,即戴髯口(假胡子)的中老年角色。
    分为文、武老生。
    以唱工为主的称文老生、以武打见长的称武老生。
    小生
    英俊潇洒的青少年。
    分为雉尾生,扇子生、穷生等。
    武生
    大都是英雄武将,擅长武打的青壮年男子。
    他们身段优美,做功漂亮,常常一个亮相就会获得满堂彩。
    分为长靠武生与短打武生。
    红生
    是老生的分支,同唱一曲、同样穿戴,由于角色的特定要求,所以需要整个面部涂抹成红色。
    如:“三国戏”里的关羽。
    娃娃生
    扮演小男孩的角色。
    如《杨门女将》中的杨文广。
    
    京剧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统称为旦。
    旦行大致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
    青衣
    以唱工为主的中青年妇女,多为端庄娴静的贤妻良母和节妇烈女。
    花旦
    以念、做为主,唱为辅的行当。
    所扮演的人物类型比较广泛,有天真活泼的少女,有轻佻风骚的妇人,也有性格泼辣的姑娘。
    武旦
    以武技擅长的女性,着重武打,有“打出手”、“耍流星”、“吹火”等特技。
    刀马旦
    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女子,扎大靠、耍长枪、骑战马,边唱边武,婀娜多姿,舞蹈性较强。
    老旦
    老年女性。
    彩旦
    大都是能言善语、幽默诙谐的妇女。
    如媒婆、禁婆,常由丑行的男性扮演彩旦。
    
    又称“花脸”。
    这个行当所扮人物面部化妆都要按照一定的谱式“勾脸”或“揉脸”。
    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
    有高官达贵、也有卑鄙小人。
    净又分为铜锤、架子和武净:
    铜锤
    以唱工为主。
    音色阳刚十足,振奋人心。
    如:“包公戏”里的包拯、《上天台》里的姚期。
    架子
    以表演、工架为主。
    如:《回荆州》里的张飞、《李逵探母》里的李逵、《野猪林》里的鲁智深。
    武净
    以武打为主。
    如《挑滑车》的黑风利。
    
    俗称“小花脸”。
    大都是一些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
    丑在戏曲舞台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丑行在早期的京剧团体中常常是挑班的,即今天所说的管理者。
    大部分丑行演员不仅精通本行,也非常熟悉其它行当。
    丑行也有“文”、“武”之分。
    文丑
    京剧中有特殊的讽刺、调侃或揭露之语常出自文丑之口。
    亦可扮演奸诈悭吝的卑鄙小人。
    丑角的语言犀利、幽默,兼用各地方言,但以京白(北京话)为主。
    武丑
    俗称“开口跳”。擅长武功,动作机敏、能打会翻、性格活跃、滑稽可笑。
    以上是各行当的特点,现在再介绍各行当化妆造型的特点。京剧化妆造型的装饰性极强,和整个剧种的风格是统一的。从音乐造型(声腔、配器)、身段造型(表演动作)、服装造型到道具的使用等方面都属于夸张变形的艺术。因此,京剧的化妆造型也不能脱离夸张、变形的整体风格。一般人说到京剧化妆都会想到浓妆艳抹这个词。的确,大花脸、吊眉毛、贴片子、粉妆玉砌……都是京剧化妆造型的关键词。
    
    下面分行当介绍:
    
    老生,即老年人。
    其妆面色彩比较平和,年龄的区分只是妆面色彩的深浅变化、髯口色彩的变化(如黑、灰、白)等。
    老生的妆面不勾皱纹。
    任何年龄的老生都须吊眉,尽可能地使苍老中亦显帅气。
    小生、武生、娃娃生
    化妆造型类同。
    都属“俊扮”,脸红,眼眉,处理上各有特点:
    小生艳丽、武生粗壮、娃娃生淡雅,目的都是美化角色,令其清秀俊美。
    印堂再抹点红彩,使眉宇间显露出俊朗的英雄气概。
    妆成之后,都须吊眉。
    娃娃生不需吊眉,印堂上点红(即小红点),这是我国古代儿童的一种面饰。
    说明其未成年。
    
    妆面和小生类同,都是重彩,美化五官,眼眉亮丽,妆面讲究干净漂亮。
    妆面完毕后,即须吊眉毛、贴片子、包大头。
    贴片子是现代京剧旦角化妆的一大特色。
    片子能遮饰演员面部的缺点,把各种大小长短的脸型贴成角色所需要的扮相,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年纪比较大的演员,眼眉开始下垂,面部肌肉松弛。
    一旦化上浓妆,吊好眉毛、贴上片子,立刻会变成妙龄青春的女子。
    当然,妆扮的时候还应注意角色人物的要求。
    比如贫穷的妇人虽着重彩,颜色却不宜过艳,否则就不符合人物的身份。
    发型和头饰也要酌情处理,符合人物和环境的身份。
    
    净行演员扮演角色,必须按照一定的谱式勾画脸谱。
    脸谱是一种夸张人物形貌的化妆手段,运用夸张的面部造型艺术和富有装饰性图案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来刻画戏剧人物的容貌特征和性格特征。
    这种特殊的面部化妆,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意图。
    在具体操作上,运用五颜六色的色彩、粗细多端的线条以及各式形状的图案为勾画脸部。
    使角色的忠、奸、善、恶、美、丑等个性特征一目了然,人物一出场便给观众一个明确的印象。
    
    丑行的化妆,一般要在鼻梁上勾画一个白粉块,所以称小花脸。
    白粉块周围刷上胭脂红,然后勾出眉、眼、鼻、口等各面部器官的情态。
    丑角的勾画往往是极具漫画式的,与丑角的表演风格是非常吻合。
    脸谱的色彩有“主色”、“副色”和“衬色”之分,无论多么复杂,总有一种“主色”用来人物的个性,代表一定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品行。概括起来,脸谱色彩的表现规律是: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侠义、金银是神妖。脸谱图案的种类很多,有三块瓦、老脸、十字脸、碎脸、白沫脸、和尚脸、太监脸、象形脸、歪脸、神妖脸等。脸谱的学问很深,以上只是简单讲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