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对京剧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剧种是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7-12-24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虽说微班进京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演化成京剧还需要有一段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剧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汉戏即今汉剧的前身,它是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剧种,汉戏历史悠久,剧目丰富,留存至今尚有近700个剧目,以演历史剧和民间传统故事为主,其中西皮戏多于二簧戏。有十大行当(生、旦、净、末、丑、外、小、贴、夫、杂)。表演上有自己独有特色,汉戏的皮簧声腔对京剧有着重大影响,它的西皮腔是由甘肃、陕西一带的秦腔流传到湖北襄阳后,由湖北艺人改制而成,所以西皮腔最早叫做“襄阳调”。至于为什么叫“西皮”?据专家研究,结论是:湖北方言唱叫“皮”,一段唱叫一段皮,因为调式来自我国西部,就叫西皮,即西部唱调之意。西皮腔板式丰富,适应各种情感的抒发。汉戏的二簧腔的板式比起以二簧平板为主的徽戏来说就丰富多了。虽然汉戏有诸多的自身优势,但汉戏演员进京演出都必须搭入徽班,汉戏同其它戏班一样都不得自己组台演出,这是徽班在京的地位所决定的,汉戏进京的时间,据说约在道光8年至12年(1832年之间)。
    汉戏进京城,演员搭徽班,加强了徽班的演出阵容,也丰富了徽班的演唱艺术,汉戏自身的襄阳调(西皮),加上徽班原有的二簧调,皮簧合奏的局面展现在京城观众面前(这种局面其实在汉戏进京前就已在湖北出现了),而且是胡琴、弦子、月琴为演唱伴奏,这种伴唱形式为京剧的形成推进了一大步,再加上汉戏众多优秀演员加盟,如:米应先、余三胜、龙德云、谭志道等,使京城戏曲界出现空前繁荣,有很多享誉剧坛的著名演员,如大家知道的老三鼎甲、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其中余三胜在嘉庆二十五年曾被嘉庆皇帝口封“戏状元”,他对京剧生行唱腔的丰富,做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唱得极富韵味。而当时剧坛所谓“时尚黄腔喊四雷”,“喊”说明什么?说明缺少演唱的技巧,说明当时的唱虽“雷”响,但是平直、简单、少旋律,而余三胜在唱腔的创造上,就正在于丰富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唱腔的旋律,创造了许多极富生命力的唱腔。如:“李陵碑”、“乌盆记”、“牧羊圈”中的反二簧均为余三胜所创,流传至今,当时被誉为“时曲巨擎”。由此可见余三胜是位擅长表演,有着深厚艺术修养的演员。谭志道,谭门第一代戏曲演员,工老旦,艺名“叫天”。龙德云工小生,他的演唱方法被称为“龙调”,为后来小生学习的楷模,还有许多优秀的湖北籍演员,就不累述了。
    汉戏带来了这么丰富的声腔,又有这么多的演员,给当时的北京剧坛带来了什么变化呢?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大的,现归纳为四点:一、众多知名演员加入徽班,加强了演员阵容;二、奠定了以生行为主的局面;三、改造和提高了皮簧曲调,包括两方面内容:1、丰富了声腔旋律;2、板式在唱腔中得以完备,原有的二簧由初时的平板繁衍出了摇板、散板、导板、滚板、快三眼、慢三眼以及反二簧等板式。西皮除上述板式外,还有二六板、流水板、快板等;四、演唱语言上的改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