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黄桂秋谈京剧念白与唱腔

http://www.newdu.com 2017-12-24 戏剧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语: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京剧
    黄桂秋(1906—1978)是别辟蹊径的京剧黄派旦角艺术创始人。他曾拜陈德霖为师,早年多与京朝大角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等合作演出。后去南方,以《别宫祭江》获得“江南第一旦”的美誉。黄的嗓音甜美,强调湖广韵,吐字行腔讲究技巧,他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蜚声江南,被称为“黄派”。
    在京剧名票、老顾曲家孙履安的《京尘杂忆》里,过录了黄桂秋写给弟子的一封信,谈及京剧念白与唱腔的种种:
    三日来书,欣悉初试新声,即能一鸣惊人。此固由于你个人努力,潜心研究所致,而我亦与有荣焉。希继续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但不可因此而荒废学业。因为我们京剧是一种综合艺术,与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譬如念白唱腔,先要将每一个字的四声咬准,尖团分明。以后再上口上弦,发音自然正确。否则势必阴阳颠倒,唱念不顺口,听者也觉刺耳。故白口必须讲求阴阳顿挫,一大段念白,上下贯串,一气呵成,犹如朗诵诗文。唱腔则讲究长短急徐,犹如高山流水之音。花腔耍耍,可是不应过多,最好像微风吹皱池水,时断时续,必增无限雅趣。最忌一味务华,直似近观瀑布,时久反令人乏味。所以说字正腔圆,不瘟不火,要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实在太不容易了。……
    黄桂秋首先肯定鼓励弟子,接下来指出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文学关系密切,如学戏者深谙文学之道自然事半功倍。这封信的精彩之处在于论述京剧道白与唱腔的法则。首先,四声尖团是基础,一定要搞清楚,这就要求演员在音韵方面有良好的修养。如果四声不分、尖团不明,非但自己感到不顺,观众更会觉得刺耳。而明晰了四声、尖团,就等于掌握了念白、唱腔的高低急徐、抑扬顿挫。黄氏所言,实是去皮见骨的通人之论。皮黄音韵,讲起来很简单,但实际运用起来变化多端、奥妙无穷。京剧史上的大家往往苦心研究、精益求精,如余叔岩、程砚秋等都精于此道。笔者认为,学京剧习中州韵湖广音,要在记熟字句之后,第一搞清尖团、第二区别阴阳四声、第三分析清浊高下。这是入门渐进之法。搞清尖团是学习皮黄音韵的第一步,如果尖团有误,不但观众一听就知,而且异常刺耳。皮黄十三辙较之古代南北曲之音韵,已简便多多。唱戏起码应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并于唱念之中安排得当,使每个字的高下急徐各得其所。京剧唱念之所以听起来舒服动听,像吟诗、像高山流水,就是因为吐字行腔有这些内在的法则规律包含其中。余叔岩研究京剧音韵有“神而明之,不拘一隅”的名言,当然这是艺术大师的更高境界。
    黄桂秋在信中还谈到“耍花腔”的问题,非常精辟。花腔可以耍,但是应有分寸,不宜多而贫,“最好像微风吹皱池水,时断时续”,这真是精妙的譬喻;而一味哗众取宠地耍花腔,“直似近观瀑布,时久反令人乏味”,瀑布飞流直下,远观尤其雄壮,然而近观很久的话,不但体会不出好处来,还难免生出乏味的感受。黄氏本人就极善耍花腔,这番话真是知甘苦、辨得失的良言。孙履安在引录信札之前说:“所论白口、唱法,极为细致,是于此道三折肱者。亟为录出,俾习青衣者阅之,可奉为南针。”诚哉斯言!笔者觉得,这封信的意义并不限于习青衣者,里面的基本法则是习京剧其他行当者所共通的。由此想到,今天的很多演员,仍然喜欢片面地耍花腔、声嘶力竭地拔高拖长,是不是应该好好体味一
    下前辈老艺人的宝贵艺术经验?
    摘自作者所著《徐一士的小品和黄桂秋的信》,原载《中国京剧》,标题系博主所加。
    作者:陈晓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