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歌仔戏介绍

http://www.newdu.com 2017-12-24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是我国 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戏曲,传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歌仔戏初以乡间小戏为主,后吸收南管戏、北管戏、京剧、福州戏的营养,发展为成熟的舞台剧。剧本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经典剧本有《陈三五娘》、《山伯英台》、《乌白蛇》、《吕蒙正》等,多强调忠孝节义。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种传统的曲调,杂碎调和七字调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伴奏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月琴、笛子、鸭母哒、三弦、唢呐、单皮鼓、锣、铙钹等。
    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历史的生动写照。明末清初,闽南的歌仔随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到台湾,吸收了台湾原住民音乐和客家音乐的元素,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孕育,在20世纪初于台湾宜兰创造出了七字调,并逐渐流传全岛。上世纪20年代,台湾艺人王银河、温红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调等台湾歌仔调传播到厦门。1926年厦门成立了闽南最早的两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等也先后到厦门、闽南演出。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闽南传艺并组建歌仔戏班。歌仔戏也由闽南、台湾的歌仔戏班带到了新加坡等闽南华侨聚居地。
    2006年马英九为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开锣。
    抗日战争时期,邵江海等闽南民间艺人又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艺术新的发展。1948年闽南歌仔戏班“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入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欢迎,称为都马调。歌仔戏因此被称为“飞越海峡的歌”,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术。
    (黄念旭)
    1、已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在多年研究基础上,由陈耕、曾学文、颜梓和三人合作撰写了《歌仔戏史》罗时芳、邱曙炎的《歌仔戏音乐》及研究所编撰的《一代宗师邵江海》、《歌仔戏论文选》、《歌仔戏资料汇编》集合成一套《歌仔戏研究丛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艺术研究所还录制了大量老艺人的影像音响资料,挖掘整理了大量传统戏剧目。
    2、 开始对台湾进行歌仔戏交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加强两岸歌仔戏艺术交流,召开了多次歌仔戏研讨会。推动了两岸歌仔戏艺术界的学术研讨和演出交流。
    3、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材。从八十年代始政府大量投入艺校,连续办了三届歌仔戏班。并与中国戏曲学院合办歌仔戏大专班,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学员,可惜有相当部分一毕业就改行流失了。近年来,政府支持剧团创作排演了几个优秀剧目如《白鹭女神》和《邵江海》。前者获“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1、观众群体流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文化产品有更广泛和更高质量的要求。面对五花八门的大众文化,戏曲已经不再是艺术生活的主流。老厦门观众的流失,剧场歌仔戏无人问津,流年轻一代越来越疏远歌仔戏。再加上歌仔戏演员的收入与全市平均收入水平相比有相当差距,造成剧团演员人心惶惶,艺术人才流失严重。
    2、方言的淡化。影响歌仔戏发展还有文化因素,闽南方言和闽南民俗是影响歌仔戏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闽南方言是歌仔戏赖以生存的基础,方言的流失是歌仔戏的灾难。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3、戏剧演出走上萧条。在台湾,随着工商业社会的飞速发展,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歌舞及欧美文化的流行,使台湾的娱乐结构产生了新的分流。歌仔戏从六七十年代开始走向衰落,被迫退出了剧院,沦落在庙口野台演出。演出质量下降,观众急剧减少。到八十年代,台湾当局调整文化政策,增加文化投入;一批学者参与策划、研究、推动了歌仔戏的发展。于1992年,台湾成立第一个公办歌仔戏剧团“兰阳歌仔戏团”。1994年,官办“复兴剧校”设立“歌仔戏科”,培养歌仔戏人才。近年来,台湾李登辉、陈水扁鼓吹“台独文化”,把歌仔戏当作是“台湾共和国国剧”,利用歌仔戏到欧美展演的机会,鼓吹“歌仔戏是台湾本土文化的代表”。
    在闽南,歌仔戏的衰落从八十代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的进展,各种艺术崛起,西方文化挟带经济强势侵入,歌仔戏迅速从繁荣走向冷淡,面临观众减退的危机,在城市的生存空间逐渐消失,只好退入农村。歌仔戏的传承后继无人,演员、导演、编剧、音乐等人才断层很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年青人选择职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可以从事各种高于演员职业报酬的工作。一般年青人不愿从事戏曲表演,歌仔戏传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几年厦门、漳州艺校歌仔戏专业招生得遇到很大的困难,学生人数少,生源素质偏低。
    另一个方面,歌仔戏专业剧团的定位不明确,剧团团部破烂不堪,演员的收入普遍偏低,造成人心惶惶,一批尖子演员离开了舞台,一批有成就的创作人员离开了剧团,对闽南歌仔戏是很大的损失。
    如果我们对歌仔戏的传承不予重视,任其生死衰亡,不难想象,再过几十年后,厦门与台湾的歌仔戏交流就会发生困难。那种乡音给台胞带来的乡情,就可能化为乌有。歌仔戏也发挥不了争取台湾民心的特殊作用了。
    1、拓展市场,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寻求发展契机,营造艺术氛围。
    2、积极参与各类汇演、比赛,提升艺术水平,提高演职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文化与艺术的交流,推动闽台歌仔戏共同发展。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