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晋腔,品晋韵,睹晋艺,思晋史。晋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部分,从孕育到形成以至成熟的过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歌舞、百戏及说唱等古老的艺术活动。 早在春秋时期,尧都平阳一带(今山西临汾)流传的《击壤歌》、《康衢歌》中描述:舜躬耕于历山,以劝民发展生产,并制乐作舞以敦化民风。周代的晋国音乐家师旷,精通音律,援琴而鼓,“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北齐时期太原地区上演的来自民间的乐舞《兰陵王入阵曲》和《并州歌》,无论思想内容、表现手段,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大同云冈和沁县、榆社等地现存北朝时期的石刻,真实反映了当时歌舞百戏的演出情景。 金末元初,我国出现了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开创了创作演出的繁荣局面,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山西凭借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成为北杂剧主要形成与流行地区之一。当时著名的太原杂剧作家有李寿卿、刘唐卿、乔吉、罗贯中、李务等,他们创作的杂剧剧本能考知的就有27部之多。如李寿卿的《伍员吹箫》、《斩韩信》,刘唐卿的《白兔记》,乔吉的《两世姻缘》、《金钱记》,罗贯中的《风云会》、《连环谏》,李务的《撇古老沉珠合》等。这些剧本有悲剧、喜剧,有正剧、闹剧;有连台本戏、全本戏、小本戏、折子戏、叠头戏、生活小戏。有演绎历史故事的,有描写才子佳人的,有讴歌圣君贤臣的,有写儒仙巫道的,题材宽泛,内容丰富。 杂剧的繁荣,促进了演出场所的大量兴建和形制变化。山西现存古戏台2886座,其中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太原晋祠水镜台是现存规模较大的明、清时期舞台,横匾“水镜台”系清代书法家杨二酉于乾隆二十二年书写。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的大型元杂剧壁画,画上横额正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画面气派,色彩艳丽,真实反映了当时元杂剧的演出盛况,是举世难得的珍品和戏剧文物。翼城县武池村、临汾市魏村等元代舞台,构筑宏伟,设计独特,造型奇巧,都是罕见的珍贵戏曲史料。当时的舞台设计,由台幔将舞台分为前台、后台,既便于演出准备的进行和场次的交替,又便于观众视线集中于台上的表演,整个演出干净有序,观演尽在其中。演员的表演、妆扮、服饰、舞美设计等也已成熟、规范。 鸡鸣唱三省,龙吟晋豫秦。北杂剧余绪未绝,“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梆子腔,又于明末清初在黄河三角地带崛起。经过100多年的传播与发展,梆子腔已深深扎根于这片肥田沃土。当时活动在太原地区和晋中一带的梆子腔也音随地改,到咸丰年间,终于孕育出一个新的剧种,这就是今天的晋剧,也称中路梆子。晋剧是与蒲州梆子和晋中秧歌、祁太秧歌、太原秧歌、民间小调等长期融合的结晶。由于声腔中融进了浓浓的本土风情俚俗和民歌民谣基础音乐语汇,很适应晋中人的欣赏口味,是流布于太原地区的主要剧种。这一显示本土文化的晋腔晋韵,从此在黄土地上傲然传唱,历久不衰。中路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从农村到城市出现了“山乡庙会流水板整天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的繁荣局面。遍布全省的四大梆子及民间小戏共有50多个剧种,席卷了广大地区的戏曲舞台。 商路戏路 剧商共兴 晋剧的创建、繁盛和流传,都与晋商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明代就开始崛起的山西商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到达欧亚地区。为了缓解思乡之情,这些晋商往往不惜重金请来家乡戏班自娱自乐,进而发展到请客看戏,联络感情,洽谈商务。随着生意的不断兴隆发达,晋商开始自己办起了戏班票社。据《太原地区中路梆子的历史概貌》记载,自清中叶至民国初年间,活跃在太原、晋中一带的戏班和票社承办者大多为巨商、财东、店主等。这些素以“多财善贾”而著称的山西商人,凭借雄厚的资财,修建深宅大院,自创或资助戏班剧社。从嘉庆至清末,晋中一带出现了众多具有一定规模和艺术水准的梨园班社,为晋剧培养了大批优秀艺人。有从娃娃班培育起家的云生班、三合店、三庆班、保和班、太平班、喜盛园、乾梨园、小梨园;有颇负盛名的四喜班、聚梨园;有誉为“梆子泰斗”的喜字科班;有实力雄厚的坤梨园等。从这些班社中培养出来的优秀艺人,有蔓菁红、天明亮、元儿红、八百黑、一条鱼、一千红、秃丑、二八黑、三盏灯、三儿生、天贵旦、说书红、盖天红、狮子黑等。他们当时的主要演出剧目《红书剑》、《取洛阳》、《炮烙柱》、《下河东》、《斩黄袍》、《明公断》、《打龙袍》、《算粮登殿》、《武家坡》、《坐楼杀惜》、《南阳关》、《百花亭》、《牧羊圈》、《蝴蝶杯》、《明公断》、《马陵道》、《草坡》、《梵王宫》、《满床笏》等等。在这些班社中出师的著名琴师彭根,鼓师宋兴儿,与因马锣演技精湛而著名的马锣三,他们苦心钻研、密切配合,将晋剧原用的手提马锣改为吊击马锣,演奏时根据不同剧情和人物的特定情感,用轻重缓急等不同手法,表现人物喜怒哀乐,促进了晋剧音乐的改革和发展。 自古商路即戏路。晋剧随着山西商人的经商足迹而广布流传至河北省的张家口、蔚县、井陉、获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包头,陕西省的榆林、绥德等地。戏以商远播,商以戏繁荣。凡晋商所到之处,建会馆、筑戏台。现存的平遥古城、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等均可看到豪华气派的戏楼、戏台。在众多热心晋剧的晋商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是韩子谦。韩子谦出生于祁县富商家庭,人称韩五少。父经商于扬州,母王氏为江南昆曲名伶。1925年他同时考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和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四年后获取两校毕业文凭返晋,韩子谦淡泊商业,专心致力于晋剧艺术的研究和改革。在他的倡导扶持下,成立了戏曲研究社,从晋剧的剧本、音乐、声腔到表演艺术,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改革,不愧为近代戏曲的改革家。 称雄商界数百年的晋商,为晋剧艺术的发展、繁荣和传播所做出的贡献,足以给今天企业与文艺团体的合作、联姻提供有益的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