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与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大型品牌活动《2013寻找七仙女》自开播以来,网上热议不断。从选手到评委、从赛制到播出,无一不被“苛刻”的戏迷们挑剔个遍。最近,又有不少戏迷把矛头直指节目的整体包装,“好好的黄梅戏学什么娱乐选秀节目”这样的质疑不断,而支持者则表示“现在的戏曲正需要这样现代化包装 ,只有推陈出新才能让戏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两方各执一词不分上下。 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相容? 关于戏曲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已引起很多专家的关注、研究,争论和探索。其中,“创新、改革是戏曲的唯一出路”、“目前戏曲的问题在于保留而不在于创新”一直是争论的核心问题。这里,除了对旧的传统戏曲如何保留和如何创新的具体做法有分岐之外,还有一个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的概念问题。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中国劳动人民和戏曲工作者的伟大创造,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代戏曲工作者不断地承传、改革、完善、发展而成的。中国戏曲,不论发展到什么年代,不管发展到什么模式,始终还是中国的传统戏曲,不应该有中国“现代戏曲”之说。传统戏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在不断地演变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风貌,只要它是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们应有其价值内容。 而黄梅戏,相对京剧等剧种,是较为“年轻”的剧种,也更加携带了“现代”的基因,这次2013《寻找七仙女》也是从一个侧面,更加结合了“现代”的元素,而效果只能等待时间的检验。大赛专业评委、安徽省剧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黄新德老师说,“戏曲作为传统艺术利用电视平台进行推广,目的是要发现黄梅戏人才,帮助和鼓励他们,而不能成为一种娱乐消费的方式。” 热爱黄梅戏 她们是竞赛不是作秀 自开赛以来,经过数月的精密筹划和辛苦录制,终于走上荧屏与广大观众见面,可谓期待已久。此次《2013寻找七仙女》不仅在北京、安徽、湖北、江西、吉林、山东、河南等多省市联动,还吸引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外籍人士的关注和参与。在节目中,大家欣喜地看到田珈宣、戈雷等“小仙女”的活泼俏皮,也看到了袁媛、郑玉兰等选手的成熟大气。精彩表演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他们付出的辛酸和汗水,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了许多坚强乐观的女孩儿的泪水和笑脸。 她们中,“北漂女孩”杨舒星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决赛,她独自一人在诺大的北京闯荡,住过地下室,也饿过肚子,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小老师王丽华因为身高问题放弃舞台去戏校担任老师,却始终眷恋黄梅戏表演;桐城姑娘汪林林为登上舞台产后坚持减重,短短时间从140斤减到105斤;还有来自马来西亚的伐伊莎和陈欣妙,带着自己喜欢的黄梅戏周游世界各地。还有何照顾瘫痪父亲挑起家庭重担的汪茶英,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进入剧团;路边卖唱补贴家用,一心喜爱黄梅戏却说“我不能太自私”而有可能因为经济状况放弃学戏的何应清。她们的点点滴滴,都让我们非常感动。 只要有比赛,就有成功失败,舞台的光鲜都是暂时的,生活还将继续,我们也衷心希望每一个舞台上走过的女孩用一颗平常心拥抱更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