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粤剧文化:太平天国的伶战事业

http://www.newdu.com 2017-12-24 中国粤剧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李文茂,又名李云茂,广东省鹤山县人,世代名优。其时,尚无粤剧之称,乱弹南入广东,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皮黄剧种,习惯上称之为梆簧或粤班。李文茂“体雄力健,声若洪钟”,继承父业,成为粤班著名的“二花面”(武净),以演《芦花荡》中的张飞和《彦章撑渡》中的王彦章著称。他平时为人“轻财尚义,颇有江湖侠义,又精武技,遂为班中打武家领袖。”⑴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广东《南海县志》称,“李文茂素骁勇,善击刺。”欧阳予倩说他是“天地会有名的拳师,”⑵也有一定的根据。李文茂浪迹江湖,很可能与反清复明的秘密团体早有联系。他也当然会知道洪秀全金田起义及太平军北上南京的消息。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挥师直隶,并欲取广东以辟饷源,开通海路。于是派人秘密回广东运动起义。⑶李文茂在会晤了太平天国的密使后,经反复磋商,乃在广州北郊佛岭揭竿起义,率领所属凤凰仪班艺人,会合佛山三合会领袖陈开,共同起兵。“李文茂编班中健儿为三军,小武、武生等为文虎军,二花面、六分等为猛虎军,五军虎、打武家为飞虎军(六分、五军虎俱角色名),文茂穿班中蟒袍、甲胄,称三军主帅,梨园子弟俱衣冠戏服从之,济济跄跄,居然文官武将花旦、女角则戴七星额、着女蟒袍为女官,盖谓反清复明,当先复明衣冠也”⑷《广州府志》也记载了李文茂起义军“裹红巾,服梨园衣冠,……设将军、元帅、先锋、军师伪号。”这也显然都是受了戏文的影响,具有伶军的特色。
    李文茂起义,对太平天国是个很有力的支持,起义主要是“为民抱愤,为国伤心”,他们的行动纲领是“驱逐满清,恢复中华;铲除贪污,革新政治;出民水火,创太平天下。”其最终目的,是要使“人人安居乐土”。⑸因而,在战斗中英勇善战,常率梨园子弟为前锋,争城夺地,功劳卓著。据说,当时在战斗中,李文茂的“三军”,“利用班中跟斗超跃之技,翻登城垣,守城卒睹飞将军从天而降,咸惊慌失措,弃兵而逃,以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广惠属十四州县及肇庆府俱为所占。徒党既众,戏服不敷,乃下令士卒一律红巾约首,以代冠盔,世所称‘红头贼乱’者是也。”⑹后来,李文茂围攻广州时,两广总督叶名琛勾结英帝国主义,由外舰运送枪炮,接济粮食,故围城半年而不下,遂为叶名琛部下卫佐邦、沈隶辉及团勇谢效庄等所败。佛山失守,阵亡者数万人,人民遭无辜屠杀者20万人。⑺李文茂在珠江南岸与清军苦战了一个时期后,遂退到三水、肇庆。其时,广西会党首领梁培友(也是鹤山人)也正败于右江道张敬修,率众沿江东走肇庆,乃与陈开、李文茂会合,拥众数万。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张敬修追踪至,起义军遂弃肇庆,溯西江而上,在梧州突破清军的堵截,克藤县,过平南,一路上势如破竹,直薄浔州(今桂平县)城下。围城90余日,于八月十七破浔州,俘杀知府刘体舒、知县李庆福等文武官吏数十人。于是,改浔州为秀京,建大成国,年号“洪德”,建制设官,陈开自称镇南王(后改称平浔王),梁培友踞平南,称平东王(后改称平南王)。
    建国后,李文茂继续率部西进,连破附近州县,复联合广西会党,军威大振。咸丰六年二月克武宣,五月破象州,九月占贵县,然后连营十里,强攻柳州,围城五月,终于在咸丰七年(1857年)二日二十日在天地会的配合下攻占柳州。始改柳州为龙城府,自称“平靖王”。以周家祠为王宫(今红星戏院旧址),宫门悬联为“平定三尺剑,靖乱一戎衣。”铸“平靖胜宝”(见插图),设丞相、都督、将军等职。复遣军攻占附近州县,九月底攻占庆远府(今宜山县)。据陈开被捕后的口供说,李文茂“他本是老倌(著名艺人),武功第一,所代(带)那班多是困苦的戏仔。他在柳州得多几多城池,造钱唱戏庆功,自为一王,各立其势。”⑻这是确实的。
    李文茂起义军所到之处,严惩贪官污吏、禁烟禁赌,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据《罗城县志》载,起义军踞罗城之后,“一时政治聿新,民风为之一变。”据说,李文茂的部下平时光着脚,从不扰民。李文茂的妻子系柳州周姓家的一个使女,平时常提着篮子上街买菜,百姓称之为“大嫂”,故柳州有谚云:“拾得黄金不是宝,拿到王娘当大嫂。”可见人民对李文茂的爱戴和拥护。李文茂出身梨园,并没有征战和治理国家的经验。他的文治武功,恐怕都得益于戏文之中,这就象历来农民起义,多以《水浒》、《三国》为教科书的情况是一样的。
    李文茂本人是唱戏的“老倌”,对演戏是关心和重视的。《陈开自述》说他在柳州“唱戏庆功”。现今保存的李文茂在攻占庆远府后,为庆祝胜利而发布的文告中也有关于演戏的记载,文告全文如下:⑼
    平靖王李谕             
    照得王师镇柳,连克府州县城。
    要救百姓水火,贪官财主杀清。
    大成国威远振,大齐共掌太平。
    人人安居乐业,雄兵拱卫秀京。
    而今又克庆府,特令唱戏酬神。   
    王恩与民同乐,街巷晚头通行。   
    睇戏不准开赌,如违罪责非轻。   
    盛典限行三日,打扰滋事必惩。                          
    大成洪德三年十月十五日
    对此文告的真实性,有人表示怀疑,特别是文告中居然夹杂用了一些“白话”,似不可信。但据洪德三年润三月平浔王陈开谕梁昌、李文彩文中,也夹杂白话如“佢地多系本地人”等等,看来不一定是膺品。至于在柳州、庆远演戏的,究竟是军中的梨园子弟,还是民间戏班,目前还缺乏必要的资料。
    李文茂所到之处,如梧州、浔州、柳州、庆远等地,大多是西江水系的通都大邑,也是粤商云集的地方。而在广西,凡粤商足迹所到之处,必有会馆,而会馆又大多有戏台,而庙宇戏台则更多了。如《桂平县志》载,三界庙康熙八年设戏台,城隍庙乾隆五年建戏台。《贵县志》载,粤东会馆戏台建于道光十三年。《武宣县志》载,关帝庙戏台增建于乾隆四十五年。而经常有广班在此演出,故可猜测,当时在广西的梨园子弟亦必有不少追随李文茂的(上述县志所载戏台,多毁于咸丰战乱之后,亦可为反证)。据称,李文茂在柳州称王期间,每逢朔望,李文茂亲领文武百官到庙里行香时,头戴紫金冠,上插雉毛,身穿黄缎绣龙马褂和长袍,腰挂宝剑,五光十色,俨然舞台上打扮,不失艺人本色。⑽
    清咸丰八年(1858年)春,清按察使蒋益澧统湘军进剿义军,时李文茂攻桂林受伤,被迫撤回柳州。由于强敌压境,李文茂遂放弃柳州,与陈开失去联系,转战于黔桂边境,意图入川,但为清军所阻,败退怀远(今属宜山县)山中。虽企图重整旗鼓,但强弱悬殊,事与愿违,坚持到咸丰八年十月初三(1858年11月8日),李文茂于怀远山中,呕血而死。“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他的事业和他那种坚韧不拔、为民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的。
    李文茂失败后,一部份跟随他的“红船”子弟兵投奔了陈开。七月,广东碣石镇总兵李扬升与蒋益澧水陆配合,八月陷秀京,陈开被俘遇害。另一部份投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还有一部分随范亚音、黄鼎凤、姚新昌等继续在桂南各地与清军作战,直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才最后失败。⑾少数艺人,流落桂南,从此隐名埋姓,参与了邕剧班社。李文茂起义,对粤剧在广西的落脚,以及对邕剧的发展,肯定起了积极的影响。
    李文茂起义被镇压后,清廷迁怒于广东梨园,遂下诏解散粤班,禁演粤剧,屠杀艺人,再次焚毁了佛山的琼花会馆,致使粤剧中断了十数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能借“京剧”之名以演出。
    李文茂以一个“戏子”称王,经过8年的征战,自入梧以后,在广西苦战6年,威震八桂,也实在足以“彪炳史册”了。
    注释
    ⑴摘自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原载1940年《广东文物》。
    ⑵见欧阳予倩《试谈粤剧》,原载《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五七年七月版。
    ⑶据郭秉箴《粤剧古今谈》(载《广东戏剧艺术资料》1979年第一期)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与粤剧艺人的关系,可见简又文从《东华续录》上所摘咸丰四年(1854)八月十七日上谕和简译《叶名琛浮海记》。又,同治六年(1867年)立的广东陆丰县碣石元武山“元天上帝”御赐匾额碑,记碣石镇总兵李扬升在广西征剿陈开、李文茂事迹中均提及此事。
    ⑷⑹摘自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原载1940年《广东文物》。
    ⑸据赖伯疆《剧坛英烈“戏子”称王——纪念粤剧革命家李文茂起义一百二十五周年》,原载《南国戏剧》1979年第一期。
    ⑺据简又文译《叶名琛浮海记》,其数字可能被夸大了。 
    ⑻见1962年3月28日《光明日报》副刊《史学》上《陈开自述》一文。
    ⑼录自《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展览会,原件藏广西博物馆。洪德三年即清咸丰六年(1857年)。
    ⑽见肖泽昌、张益桂《柳州史话》,广西人民出版社。
    ⑾关于李文茂的历史材料,大多据《太平天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1979年中华书局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