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有句:“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三字经》中所说的这个孔夫子的老师项橐确是实有其人,是个七岁的孩子。他的故里就在今天的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石家庄一带。 春秋时期。初夏的一个黄昏,七岁的项橐正和小伙伴在山下的土路上,用沙土筑“城”,演绎兵家交战的游戏。这时,西边的驿路上尘土飞扬,过来几辆轩车。驾辕的人是子路,一边抡鞭策马,一边高喊吆喝:“闪开,闪开!” 孩子们受惊后,赶紧躲避。项橐却依然站立在路的中央,没有躲避的意思。车上乘坐的正是孔夫子(名丘,字仲尼),他正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去东游东海。一位护驾弟子见项橐拒不让道,气得要下马揪问,被孔夫子摆手制止。 孔夫子看了看眼前的小儿,问:“你为何不躲开呀?” 项橐答道:“我在修城。是马躲城,还是城躲马呀?” 孔夫子吃了一惊,弟子们也惊讶项橐的理由。孔夫子把项橐上下端详了一会儿,笑了笑,随即,命令子路绕“城”走车。车过后,孔夫子师徒们还频频回顾,直到马车驶进了附近的屯子。 孔夫子一行人的车马在屯子里住了下来。他们下车后,来到一户人家的柴门外。户主很热情的迎了出来。古时候,这个地方的人家,都是用木棍和刺槐枝条等,扎篱笆院墙和院门。孔夫子过院门的时候,项橐和孩子们也正巧回到附近。孔夫子只管回顾项橐,没注意到自己的棉帛衣襟挂在院门的刺槐上,被划开一道口子。 那位对项橐阻车就怀恨在心的护驾弟子非常气恼,别有用心,心有所指的说:“此地刺槐甚多,自幼生刺,大来更恶,实乃缺礼少义之材呀!” 项橐听出话里有话,知其有所指,立即就问:“请问先生,什么才算是有礼义之材呀?” 那孔子的弟子傲慢地说:“诸木之中,唯松柏堪称礼义之材!此木非但质佳,且四季长青。” 项橐又问:“听先生的话,您一定知道柏树为何长青啦,可以告诉我吗?”那位弟子答不上来. 孔夫子生气地看了那弟子一眼,转过头来,很和气地回答项橐:“柏树,无孔心,木质硬,克夏耐寒,故杆壮叶盛,四季长青。” 项橐听后,立即分问道:“竹子可是有孔心的,为什么也是四季长青呀?” “这------”孔夫子语塞了,全场也都鸦雀无声。 孔夫子俯下身来,谦和地问:“你多大了?”项橐回答:“七岁。”孔夫子叹道:“后生可畏!” 第二天,孔夫子只叫子路陪同,亲自去拜访项橐。他们走到松林边上,见俩个小儿正在池塘边争论,原来是项橐和牧童辩论太阳的事。 牧童指着刚刚升起的太阳说:“你看吧!早晨它象车轮一样大;中午呢,就象个盘子。这不证明太阳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吗?” 项橐反驳道:“离我们近,必定晒人厉害呀!可它早晨为什么让人感到沧沧凉凉的,而到中午时分却把水晒得烫人呢?” 这时,牧童和项橐同时发现了孔夫子和子路。牧童兴奋地喊道:“快去问问这位老先生吧!” 孔夫子也着实一惊,他可从来没有涉足过这方面的学问。想了一会,孔夫子只好回答:“我不知道。” 那牧童嘲笑地说:“是谁说你的知识多呀?连这么点事都不知道!” 孔夫子被说的无言一对,身旁的子路也感到不是滋味。项橐看看孔夫子,诚恳地说:“我们都认为您有渊博的知识呀!” 孔夫子仰天长叹一声,便俯身谦和地对项橐说:“我当拜你为师!” (责任编辑:admin) |